大班教案《圆柱力量大》反思

《大班教案《圆柱力量大》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教案《圆柱力量大》反思

1、大班教案《圆柱力量大》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探索并发现直筒形状不同承受力有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种纸筒的承受力,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若干;书本若干(辅助材料);幼儿人手一张纸、记录表。

  2、经验准备:幼儿有折纸、搭积木等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让纸张站立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可以绘画、可以折飞机等,如果你有这张纸,你想用它来干什么呢?

  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任务,看看能不能让你手中的纸站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其用折、卷等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评析:让软塌塌的纸张站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引发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此环节中跃跃欲试,乐此不疲,为后面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铺垫。)

  二、想一想,尝试纸张顶书的本领

  师:纸除了卷成圆柱纸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也能站起来呢?

  师:我的这张纸站起来力气可大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

  师:你们站起来的纸能顶起一本书么?试试看。(幼儿探索)

  小结:薄薄的一张纸,小朋友把他卷一卷、折一折、变一变就能顶起一本书。

  (评析: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站法,在站起来的纸张上摆放书本,在这样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结果更有效。)

  三、比一比,感知圆柱力量的大小

  探索一:在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摆放书,比比谁的力量大

  1、 探讨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请幼儿说说书的什么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比较稳;一边摆一边数数,待放到最后一本时,请幼儿说出三棱柱纸筒上顶起了多少本书。

  (2) 幼儿实践,发现秘密。

  师:这还有许多三棱柱纸筒,谁的力气大,小朋友们去试一试吧。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多,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少?(引导幼儿发现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操作时还要注意轻拿轻放。)

  (评析:本环节既给了幼儿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探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本数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大胆质疑能力。)

  2、探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师: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听说三棱柱力气大,心里可不服气了,到底谁的力气大呢?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师:小朋友在纸筒上摆放书时一边摆一边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纸筒标记的下面,记好后再选另一个形状的纸筒摆放。听清楚了吗?

  幼儿探索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顶的书数量最多。

  小结:刚才,我们在同样大小纸张变成的三棱柱纸筒、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上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评析:每人一张记录表,提醒幼儿在不同的纸筒摆放书本时要及时

  数一数、记一记,做到记录及时、有效、准确,便于幼儿观察、对比、分析,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不断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探究二:在三个圆柱纸筒上摆放书,探索纸筒的不同摆法及承受力大小。

  师:这儿有三个圆柱纸筒和许多书,怎样摆放力量大?两个好朋友一组去试一试。

  小结:三个圆柱纸筒在一起,可以顶起更多的书,如果摆法发生变化,顶起的书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评析:从一张纸到一个纸筒、从一个纸筒到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再从一个圆柱纸筒到三个圆柱纸筒,层层递进的操作材料,不断增加的探索难度,促使幼儿之间两两合作,接受挑战,不怕失败,循序渐进,兴趣盎然,对纸的承受力的发现和认知也随之逐步深入。)

  1、 摆一摆,体验圆柱组合的神奇

  (1) 一人挑战

  师:一个圆柱纸筒力量大,三个圆柱纸筒力量会更大,现在我要用五个圆柱纸筒接受更大的挑战。怎样摆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吗?

  (2) 全体挑战

  师:这儿有许多圆柱纸筒,还有一块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个小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奇迹。

  (评析:当思维被调动之后,幼儿创造的灵感源源不断,操作活动也从手部动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摆一摆、站一站、试一试等动作的变化带动了探索范围的变化,新的科学概念在探索、实践、验证中悄然建构。)

  2、看一看,了解圆柱功能的运用

  (1) 欣赏桥墩照片

  师: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伟的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链接生活经验

  圆柱的作用有很大,桥墩的建筑都需要圆柱来帮忙,生活中哪儿还用到圆柱呢?

活动反思:

  1、巧用素材,发掘价值

  桥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幼儿对“桥墩都是圆柱体”这一现象感兴趣。本活动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充分发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2、设置情境,体验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我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引申与放大,创设了充满趣味、不断深入、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体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学道理。

  3、自主操作,挺升经验

  该活动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摆一摆、看一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有趣有意义的操作、尝试、猜想、比较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总结经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并实现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要求,自主获得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2、大班教案《圆柱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3、大班教案《认识圆柱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4、大班教案《圆柱力量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探索并发现直筒形状不同承受力有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种纸筒的承受力,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若干;书本若干(辅助材料);幼儿人手一张纸、记录表。

  2、经验准备:幼儿有折纸、搭积木等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让纸张站立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可以绘画、可以折飞机等,如果你有这张纸,你想用它来干什么呢?

  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任务,看看能不能让你手中的纸站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其用折、卷等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评析:让软塌塌的纸张站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引发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此环节中跃跃欲试,乐此不疲,为后面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铺垫。)

  二、想一想,尝试纸张顶书的本领

  师:纸除了卷成圆柱纸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也能站起来呢?

  师:我的这张纸站起来力气可大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

  师:你们站起来的纸能顶起一本书么?试试看。(幼儿探索)

  小结:薄薄的一张纸,小朋友把他卷一卷、折一折、变一变就能顶起一本书。

  (评析: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站法,在站起来的纸张上摆放书本,在这样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结果更有效。)

  三、比一比,感知圆柱力量的大小

  探索一:在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摆放书,比比谁的力量大

  1、 探讨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请幼儿说说书的什么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比较稳;一边摆一边数数,待放到最后一本时,请幼儿说出三棱柱纸筒上顶起了多少本书。

  (2) 幼儿实践,发现秘密。

  师:这还有许多三棱柱纸筒,谁的力气大,小朋友们去试一试吧。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多,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少?(引导幼儿发现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操作时还要注意轻拿轻放。)

  (评析:本环节既给了幼儿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探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本数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大胆质疑能力。)

  2、探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师: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听说三棱柱力气大,心里可不服气了,到底谁的力气大呢?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师:小朋友在纸筒上摆放书时一边摆一边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纸筒标记的下面,记好后再选另一个形状的纸筒摆放。听清楚了吗?

  幼儿探索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顶的书数量最多。

  小结:刚才,我们在同样大小纸张变成的三棱柱纸筒、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上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评析:每人一张记录表,提醒幼儿在不同的纸筒摆放书本时要及时

  数一数、记一记,做到记录及时、有效、准确,便于幼儿观察、对比、分析,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不断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探究二:在三个圆柱纸筒上摆放书,探索纸筒的不同摆法及承受力大小。

  师:这儿有三个圆柱纸筒和许多书,怎样摆放力量大?两个好朋友一组去试一试。

  小结:三个圆柱纸筒在一起,可以顶起更多的书,如果摆法发生变化,顶起的书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评析:从一张纸到一个纸筒、从一个纸筒到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再从一个圆柱纸筒到三个圆柱纸筒,层层递进的操作材料,不断增加的探索难度,促使幼儿之间两两合作,接受挑战,不怕失败,循序渐进,兴趣盎然,对纸的承受力的发现和认知也随之逐步深入。)

  1、 摆一摆,体验圆柱组合的神奇

  (1) 一人挑战

  师:一个圆柱纸筒力量大,三个圆柱纸筒力量会更大,现在我要用五个圆柱纸筒接受更大的挑战。怎样摆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吗?

  (2) 全体挑战

  师:这儿有许多圆柱纸筒,还有一块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个小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奇迹。

  (评析:当思维被调动之后,幼儿创造的灵感源源不断,操作活动也从手部动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摆一摆、站一站、试一试等动作的变化带动了探索范围的变化,新的科学概念在探索、实践、验证中悄然建构。)

  2、看一看,了解圆柱功能的运用

  (1) 欣赏桥墩照片

  师: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伟的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链接生活经验

  圆柱的作用有很大,桥墩的建筑都需要圆柱来帮忙,生活中哪儿还用到圆柱呢?

活动反思:

  1、巧用素材,发掘价值

  桥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幼儿对“桥墩都是圆柱体”这一现象感兴趣。本活动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充分发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2、设置情境,体验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我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引申与放大,创设了充满趣味、不断深入、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体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学道理。

  3、自主操作,挺升经验

  该活动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摆一摆、看一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有趣有意义的操作、尝试、猜想、比较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总结经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并实现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要求,自主获得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5、大班数学教案《圆柱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发展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认识圆柱体。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也为后面学习圆锥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拓展。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让学生观察转动起来后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形。对于这个形状学生很容易想到,但是对于这个内容背后的知识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在教学中我没有把知识点止于这一步,而是利用教具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当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即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注重圆柱知识的推导过程。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发现了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通过教具的现场演示,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由此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乘高,并进一步推导V=∏r2h。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体积不变,这也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除此之外,转化思想也是必不可少,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徐云鸿主任说:几何直观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虽然徐老师说的是几何直观,但是对于其它在小学阶段中必须渗透的变中不变思想、转化思想也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6、大班科学教案《圆柱力量大》含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桥”并不陌生,他们见过各种各样的桥,搜集过许多桥的图片,了解桥的形状、结构,发现桥墩都是圆柱体的。为了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最适合做桥墩的原理,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在用广告纸做成的各种形状的柱体上摆放不同书里的书本,通过讨论、比较记录、探索等方法获得相关经验。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探索并发现直筒形状不同承受力有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种纸筒的承受力,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若干;书本若干(辅助材料);幼儿人手一张纸、记录表。

  经验准备:幼儿有折纸、搭积木等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1、试一试,探索让纸张站立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可以绘画、可以折飞机等,如果你有这张纸,你想用它来干什么呢?

  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任务,看看能不能让你手中的纸站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其用折、卷等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评析:让软塌塌的纸张站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引发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此环节中跃跃欲试,乐此不疲,为后面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铺垫。)

  2、想一想,尝试纸张顶书的本领

  师:纸除了卷成圆柱纸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也能站起来呢?

  师:我的这张纸站起来力气可大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

  师:你们站起来的纸能顶起一本书么?试试看。(幼儿探索)

  小结:薄薄的一张纸,小朋友把他卷一卷、折一折、变一变就能顶起一本书。

  (评析: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站法,在站起来的纸张上摆放书本,在这样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结果更有效。)

  3、比一比,感知圆柱力量的大小

  探索一:在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摆放书,比比谁的力量大

  1、探讨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请幼儿说说书的什么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比较稳;一边摆一边数数,待放到最后一本时,请幼儿说出三棱柱纸筒上顶起了多少本书。

  【2】幼儿实践,发现秘密。

  师:这还有许多三棱柱纸筒,谁的力气大,小朋友们去试一试吧。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多,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少?(引导幼儿发现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操作时还要注意轻拿轻放。)

  (评析:本环节既给了幼儿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探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本数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大胆质疑能力。)

  2、探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师: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听说三棱柱力气大,心里可不服气了,到底谁的力气大呢?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师:小朋友在纸筒上摆放书时一边摆一边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纸筒标记的下面,记好后再选另一个形状的纸筒摆放。听清楚了吗?

  幼儿探索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顶的书数量最多。

  小结:刚才,我们在同样大小纸张变成的三棱柱纸筒、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上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评析:每人一张记录表,提醒幼儿在不同的纸筒摆放书本时要及时

  数一数、记一记,做到记录及时、有效、准确,便于幼儿观察、对比、分析,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不断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探究二:在三个圆柱纸筒上摆放书,探索纸筒的不同摆法及承受力大小。

  师:这儿有三个圆柱纸筒和许多书,怎样摆放力量大?两个好朋友一组去试一试。

  小结:三个圆柱纸筒在一起,可以顶起更多的书,如果摆法发生变化,顶起的书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评析:从一张纸到一个纸筒、从一个纸筒到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再从一个圆柱纸筒到三个圆柱纸筒,层层递进的操作材料,不断增加的探索难度,促使幼儿之间两两合作,接受挑战,不怕失败,循序渐进,兴趣盎然,对纸的承受力的发现和认知也随之逐步深入。)

  1、摆一摆,体验圆柱组合的神奇

  【1】一人挑战

  师:一个圆柱纸筒力量大,三个圆柱纸筒力量会更大,现在我要用五个圆柱纸筒接受更大的挑战。怎样摆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吗?

  【2】全体挑战

  师:这儿有许多圆柱纸筒,还有一块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个小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奇迹。

  (评析:当思维被调动之后,幼儿创造的灵感源源不断,操作活动也从手部动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摆一摆、站一站、试一试等动作的变化带动了探索范围的变化,新的科学概念在探索、实践、验证中悄然建构。)

  3、看一看,了解圆柱功能的运用

  【1】欣赏桥墩照片

  师: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伟的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链接生活经验

  圆柱的作用有很大,桥墩的建筑都需要圆柱来帮忙,生活中哪儿还用到圆柱呢?

【活动反思】

  1、巧用素材,发掘价值

  桥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幼儿对“桥墩都是圆柱体”这一现象感兴趣。本活动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充分发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2、设置情境,体验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我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引申与放大,创设了充满趣味、不断深入、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体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学道理。

  3、自主操作,挺升经验

  该活动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摆一摆、看一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有趣有意义的操作、尝试、猜想、比较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总结经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并实现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要求,自主获得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7、大班科学教案活动《圆柱力量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探索并发现直筒形状不同承受力有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种纸筒的承受力,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若干;书本若干(辅助材料);幼儿人手一张纸、记录表。

  2、经验准备:幼儿有折纸、搭积木等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让纸张站立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可以绘画、可以折飞机等,如果你有这张纸,你想用它来干什么呢?

  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任务,看看能不能让你手中的纸站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其用折、卷等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评析:让软塌塌的纸张站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引发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此环节中跃跃欲试,乐此不疲,为后面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铺垫。)

  二、想一想,尝试纸张顶书的本领

  师:纸除了卷成圆柱纸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也能站起来呢?

  师:我的这张纸站起来力气可大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

  师:你们站起来的纸能顶起一本书么?试试看。(幼儿探索)

  小结:薄薄的一张纸,小朋友把他卷一卷、折一折、变一变就能顶起一本书。

  (评析: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站法,在站起来的纸张上摆放书本,在这样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结果更有效。)

  三、比一比,感知圆柱力量的大小

  探索一:在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摆放书,比比谁的力量大

  1、 探讨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请幼儿说说书的什么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比较稳;一边摆一边数数,待放到最后一本时,请幼儿说出三棱柱纸筒上顶起了多少本书。

  (2) 幼儿实践,发现秘密。

  师:这还有许多三棱柱纸筒,谁的力气大,小朋友们去试一试吧。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多,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少?(引导幼儿发现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操作时还要注意轻拿轻放。)

  (评析:本环节既给了幼儿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探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本数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大胆质疑能力。)

  2、探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师: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听说三棱柱力气大,心里可不服气了,到底谁的力气大呢?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师:小朋友在纸筒上摆放书时一边摆一边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纸筒标记的下面,记好后再选另一个形状的纸筒摆放。听清楚了吗?

  幼儿探索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顶的书数量最多。

  小结:刚才,我们在同样大小纸张变成的三棱柱纸筒、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上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评析:每人一张记录表,提醒幼儿在不同的纸筒摆放书本时要及时

  数一数、记一记,做到记录及时、有效、准确,便于幼儿观察、对比、分析,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不断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探究二:在三个圆柱纸筒上摆放书,探索纸筒的不同摆法及承受力大小。

  师:这儿有三个圆柱纸筒和许多书,怎样摆放力量大?两个好朋友一组去试一试。

  小结:三个圆柱纸筒在一起,可以顶起更多的书,如果摆法发生变化,顶起的书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评析:从一张纸到一个纸筒、从一个纸筒到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再从一个圆柱纸筒到三个圆柱纸筒,层层递进的操作材料,不断增加的探索难度,促使幼儿之间两两合作,接受挑战,不怕失败,循序渐进,兴趣盎然,对纸的承受力的发现和认知也随之逐步深入。)

  1、 摆一摆,体验圆柱组合的神奇

  (1) 一人挑战

  师:一个圆柱纸筒力量大,三个圆柱纸筒力量会更大,现在我要用五个圆柱纸筒接受更大的挑战。怎样摆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吗?

  (2) 全体挑战

  师:这儿有许多圆柱纸筒,还有一块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个小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奇迹。

  (评析:当思维被调动之后,幼儿创造的灵感源源不断,操作活动也从手部动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摆一摆、站一站、试一试等动作的变化带动了探索范围的变化,新的科学概念在探索、实践、验证中悄然建构。)

  2、看一看,了解圆柱功能的运用

  (1) 欣赏桥墩照片

  师: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伟的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链接生活经验

  圆柱的作用有很大,桥墩的建筑都需要圆柱来帮忙,生活中哪儿还用到圆柱呢?

  活动反思:

  1、巧用素材,发掘价值

  桥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幼儿对“桥墩都是圆柱体”这一现象感兴趣。本活动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充分发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2、设置情境,体验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我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引申与放大,创设了充满趣味、不断深入、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体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学道理。

  3、自主操作,挺升经验

  该活动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摆一摆、看一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有趣有意义的操作、尝试、猜想、比较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总结经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并实现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要求,自主获得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8、大班数学教案《圆柱世界》含反思

  目标:

  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干支数量的趣味。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准备:

  1、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或硬币状的替代物。

  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宝宝,还记得吗?(让幼儿说一说)今天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客人,它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游玩"圆柱世界"

  (1)、幼儿看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你拿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样子的?"

  (3)、介绍圆柱体

  (4)、幼儿互相交流。

  三、感知圆柱体的特征"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圆柱体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吗?"

  (1)、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2)、幼儿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

  四、操作体验

  (1)、教师取出硬币问:"这是什么形状的?"“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你能把硬币变成圆柱体吗?"

  (2)、幼儿探索将硬币变成圆柱体的方法。

  (3)、幼儿叠硬币,将圆形变成圆柱体。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9、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圆柱力量大》教学反思

  本篇是大班科学活动《圆柱力量大》,打扮啊幼儿对”桥“并不陌生,知道桥的形状、结构,发现桥墩都是圆柱体,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最适合做桥墩的原理,引导幼儿在用广告纸做成的各种形状的柱体上摆放不同书里的书本,通过讨论、比较记录、探索等方法获得相关经验。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探索并发现直筒形状不同承受力有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种纸筒的承受力,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若干;书本若干(辅助材料);幼儿人手一张纸、记录表。

  经验准备:幼儿有折纸、搭积木等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1、试一试,探索让纸张站立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可以绘画、可以折飞机等,如果你有这张纸,你想用它来干什么呢?

  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任务,看看能不能让你手中的纸站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其用折、卷等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评析:让软塌塌的纸张站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引发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此环节中跃跃欲试,乐此不疲,为后面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铺垫。)

  2、想一想,尝试纸张顶书的本领

  师:纸除了卷成圆柱纸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也能站起来呢?

  师:我的这张纸站起来力气可大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

  师:你们站起来的纸能顶起一本书么?试试看。(幼儿探索)

  小结:薄薄的一张纸,小朋友把他卷一卷、折一折、变一变就能顶起一本书。

  (评析: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站法,在站起来的纸张上摆放书本,在这样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结果更有效。)

  3、比一比,感知圆柱力量的大小

  探索一:在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摆放书,比比谁的力量大

  1、探讨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请幼儿说说书的什么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比较稳;一边摆一边数数,待放到最后一本时,请幼儿说出三棱柱纸筒上顶起了多少本书。

  【2】幼儿实践,发现秘密。

  师:这还有许多三棱柱纸筒,谁的力气大,小朋友们去试一试吧。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多,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少?(引导幼儿发现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操作时还要注意轻拿轻放。)

  (评析:本环节既给了幼儿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探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本数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大胆质疑能力。)

  2、探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师: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听说三棱柱力气大,心里可不服气了,到底谁的力气大呢?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师:小朋友在纸筒上摆放书时一边摆一边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纸筒标记的下面,记好后再选另一个形状的纸筒摆放。听清楚了吗?

  幼儿探索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顶的书数量最多。

  小结:刚才,我们在同样大小纸张变成的三棱柱纸筒、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上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评析:每人一张记录表,提醒幼儿在不同的纸筒摆放书本时要及时

  数一数、记一记,做到记录及时、有效、准确,便于幼儿观察、对比、分析,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不断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探究二:在三个圆柱纸筒上摆放书,探索纸筒的不同摆法及承受力大小。

  师:这儿有三个圆柱纸筒和许多书,怎样摆放力量大?两个好朋友一组去试一试。

  小结:三个圆柱纸筒在一起,可以顶起更多的书,如果摆法发生变化,顶起的书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评析:从一张纸到一个纸筒、从一个纸筒到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再从一个圆柱纸筒到三个圆柱纸筒,层层递进的操作材料,不断增加的探索难度,促使幼儿之间两两合作,接受挑战,不怕失败,循序渐进,兴趣盎然,对纸的承受力的发现和认知也随之逐步深入。)

  1、摆一摆,体验圆柱组合的神奇

  【1】一人挑战

  师:一个圆柱纸筒力量大,三个圆柱纸筒力量会更大,现在我要用五个圆柱纸筒接受更大的挑战。怎样摆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吗?

  【2】全体挑战

  师:这儿有许多圆柱纸筒,还有一块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个小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奇迹。

  (评析:当思维被调动之后,幼儿创造的灵感源源不断,操作活动也从手部动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摆一摆、站一站、试一试等动作的变化带动了探索范围的变化,新的科学概念在探索、实践、验证中悄然建构。)

  3、看一看,了解圆柱功能的运用

  【1】欣赏桥墩照片

  师: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伟的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链接生活经验

  圆柱的作用有很大,桥墩的建筑都需要圆柱来帮忙,生活中哪儿还用到圆柱呢?

  活动反思

  1、巧用素材,发掘价值

  桥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幼儿对“桥墩都是圆柱体”这一现象感兴趣。本活动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充分发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2、设置情境,体验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我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引申与放大,创设了充满趣味、不断深入、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体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学道理。

  3、自主操作,挺升经验

  该活动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摆一摆、看一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有趣有意义的操作、尝试、猜想、比较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总结经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并实现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要求,自主获得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