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导学案一等奖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导学案一等奖

1、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导学案一等奖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寓言寓意。

2.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①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以________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③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④《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

2、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导学案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寓言寓意。

2.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①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以________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③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④《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

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导学案

《寓言四则》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 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 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
3. 认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和骄傲的危害。
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并概括寓意。
难点:
概括故事情节和寓意。
一、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庇护________ 妒忌________ 矗立________ 喇叭________
呆板________ 较量________ 粘住_________ 自吹自擂____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___,其作者相传是_______(国名)的__________(人名)。
3.文学常识
寓言
二、互教
1、巧设引题:
2、检查自学情况
3、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然后同桌互相复述这两则寓言的故事,看谁讲得好。
(2) 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完成以下几题:
①.商店中一定有不少雕像,赫耳墨斯问了哪几座雕像的价钱?为什么要问这几座?
②.文中对赫尔墨斯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两处,画出来,并想一想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③. 为什么赫耳墨斯对自己雕像价值的估计与雕像者的回答有那样大的差别?“白送”说明了什么?
④.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 读《蚊子和狮子》,回答问题:
①、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②、胜利后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③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④.再次读课文,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象蚊子一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谁能举例?
4、成果交流
三、展测
1、拓展延伸:
前两则寓言在结尾处都有较大的转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巩固提升:
(1)学习小结
(2)知识拓展
3、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默写词语
(2)回顾寓意
教学反思:
《 寓言四则 》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 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 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
1. 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一、自学
1、文学常识
韩非:
《韩非子》 《淮南子》
2、重要词义
(1)天雨墙坏 (2)智子疑邻 (3)暮而果大亡其财
(4)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5)马无故亡而入胡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7)人皆吊之 (8)丁壮者引弦而战 (9)居数月
3、重点句翻译
(1)、天雨墙坏。
(2)、暮而果大亡其财
(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5)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6)此何遽不为祸乎?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二、互教
1、巧设引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合作探究
读《智子疑邻》思考:
(1)、宋人家被盗事出有因, 原因是什么?
(2)、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
(3)、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
(4)、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5)、《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读《塞翁失马》思考:
(1)概括寓意:
(2)好事和坏事是自然转化的吗?需要什么条件?
(3)请把出自这则寓言的极富哲理性的成语补充完整:塞翁失马,______。
4、成果交流
三、展测
1、拓展延伸:
(1) 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2)学了本课,有同学认为:我们不用再和命运进行抗争,只需等待就行了,因为福祸是相互转化的。你看呢?
2、巩固提升:
(1)学习小结
(2)知识拓展
3、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互背课文
默写词义
教学反思:

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0课 寓言四则》导学案

第30课 寓言四则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赫( )耳摩斯 较量( )粘住( ) 爪子( ) 天雨墙坏( ) 何遽( )
马无故亡( ) ráo 头 折其bì 引xián bǒ 脚 庇护( )
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妒忌 跛脚 拈结 张牙舞爪 B.雕塑 何遽 俯视 洋洋自得
C.蜘蛛 饶头 庇护 大模大样 D.伊索 韩非 喇叭 塞翁失马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⑴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
⑵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
⑶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
⑷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4.下面各句朗读时根据语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无故亡/而入胡。 B.暮而/果/大亡其财。
C.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D.此/何遽/不为福乎?
5. 填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___。
(2)《智子疑邻》选自《 》,作者是战国末期著名的 家。
(3)《塞翁失马》选自《 》,又名《 》,西汉淮南王 编著。
【综合运用】
6.(2010,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花中有刺!”第三个却眼睛一亮,说:“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时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他是个乐观主义者。朋友,你是哪一个呢?
(1)请在原文的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10个字以内,注意上下文连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个人对花的态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针对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生观加以点评。(10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天雨墙坏:___________________
而邻人之父亦云:___________________
暮而果大亡其财: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不筑,必将有盗。
⑵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9.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10.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11.试想,若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请发挥想像给予续写。
【类文美读】
阅读下面一则当代寓言,完成下面各题。
掉进陷阱里的驴
一头驴,掉进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废弃的陷阱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独自走了。每天,还有人往陷阱里面倒垃圾,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到了陷阱里,主人不要他了,就连死也不让他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在他旁边。
可是有一天,它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它决定改变它的人生态度(确切点说应该是驴生态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并从垃圾中找些残羹来维持自己的体能。终于有一天,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12.简要概括一下第一段中驴生气的原因。
13.第二段中加点的“可是”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14.你从“驴生态度”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实际简要谈一下。
15.从整体上看,本文的写法主要是什么?从体裁上看,本文真的属于寓言吗?请说明理由。
【每课一趣】
16.下边《防患于未然》漫画中,上图文字部分为“绿坝花季护航上网过滤软件”,左下图文字为“不良网站”,右下图文字为“不良信息”。仔细品味,说说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尝试遍一个简短的寓言。
主题:
寓言:
边文——名师讲坛
1.文学知识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奴隶伊索所编,共350余篇,对后来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等。
韩非(左图)(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写作背景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寄寓哲理的短小故事。寓言大多使用借喻,暗示它所蕴含而未直接表露的意思。它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用简单明了的故事来揭示生活哲理或道德教训,具有讽刺或讽喻意味。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单一,想像丰富,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的寓意便是其中心所在。
3.主题思想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文意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也已暗含其中。
《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也有讽刺意味,但更侧重在引起人们的深思。该寓言通过大起大落的情节,借蚊子因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因而在与狮子交战中取胜。却因被胜利冲昏头脑,得意忘形,终被蜘蛛捕食的故事,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实在发人思考。
《智子疑邻》通过一极短小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极深刻的道理。该寓言着重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的角度,深刻地教育人们:听取意见,不能看意见是谁提的,而要看意见是否正确,不能因人废言。
《塞翁失马》这则有名的寓言主要通过运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的关系,教育人们看待事物 要持辩证的态度,懂得努力将坏事变为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
4.写作技巧
使用对比,突出寓意
《赫》文以“神”为主人公,通过语言和神态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通篇采用赫耳墨斯的雕像与宙斯、赫拉的雕像价值的对比表现主题,构成强烈的艺术落差,给人鲜明的印象。
《蚊》以动物为主人公,运用拟人化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主人公蚊子。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蚊子在狮子与蜘蛛战斗的对比中凸现主题。
《智》运用“其子”与“邻人之子”说相同意见的类比,以及“其子”与“邻人之子”不同的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墙”这一题材表现中心。
《塞》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机,两对比较,“其人”与“邻人”的对比,正面叙述与侧面烘托(邻人)表现主题。寓意内蕴于故事。
“尺水兴波”,结构紧凑
《赫》文中的三次对比,《蚊》中的两次战斗截然不同的结果,《智子疑邻》中相同的意见不同的遭遇,《塞》中因马带来的四次不同命运的变化,使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尺水兴波;常出人意料之外,却在于情理之中。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0课 寓言四则》生本课堂导学案


30《寓言四则》
学习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和概括寓意。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拉﹝ ﹞宙斯﹝ ﹞庇护﹝ ﹞饶头﹝ ﹞ 较量﹝ ﹞粘住﹝ ﹞塞翁﹝ ﹞
何遽 ﹝﹞ 堕﹝ ﹞ 将骏马﹝ ﹞ 折其髀﹝ ﹞ 跛足﹝ ﹞
2. 解释加点的词
⑴天雨墙坏( )不筑, ⑵暮而果大亡其财( )
⑶ 其家甚智其子( ) ⑷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
⑸马无故亡而人胡 ( ) ⑹此何遽不为福乎 ( )
⑺居数月( ) ⑻家富良马 ( )
⑼其子好骑 ( ) ⑽堕而折其髀( )
⑾死者十九 ( ) ⑿此独以跛之故( )
课堂探究
1.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言的意思吗?请试一试。
2.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蚊子和狮子》寓言的意思吗?
3.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智子疑邻》寓言的意思吗?
4.《塞翁失马》告诉你怎样的道理?由《塞翁失马》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
5、课内精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 B.天/雨墙/坏 C.其/邻人之父/亦云 D.其家甚/智其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3.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一)哀溺文序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有项,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 水暴甚( )② 乘小船绝湘水( )③ 今何后为?( )④ 益怠(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身且死,何以货为。________
3.题目中的“哀溺”是什么意思?“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则寓言,回答问题
车子上运着两只桶,一只盛着酒,另一只空无所有。前者一路上沉静地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后者跳跳蹦蹦,闹得一路上回声震耳,尘土像云雾似的飞扬,焦急的行人老远就听到吵闹的声音,诚惶诚恐的躲在一边。然后不管后者怎样地哗众取宠,像前者那样的价值,它却没有。
1.请说出文中“前者”“后者”各指代什么?
“前者”指
“后者”指
2. 末尾的“前者那样的价值”一句话,怎样理解其含义?
3. 两只桶分别可以比喻哪两种人?
盛着酒的桶 :
空无所有的桶:
参考答案
1. 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2.即使取得大的胜利或成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反之可能可能从处受到挫折。
3. 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主旨: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说不定害了自己。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同样的事但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实事求是。
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1.C 2.(略) 3.天雨墙坏,不及时修补。富人认为儿子聪明,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在他的意料之中。 4.(略)
(一)1.( 1 )涨(2 )横渡(3 )落后(4 )疲惫 2. ( l )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却前进不了多少。( 2 )自己都将要死了,还要钱做什么呢?
3. ( l )替被淹死的人感到悲哀、惋惜。 ( 2 )这个人很愚蠢,要钱不要命。
(二)1.一只盛着酒的桶 一只空无所有的桶2. 肚里有货,对人有用,受人欢迎的人
3. 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 比喻不学无术的人。

6、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12.《论语》十二章(教师版)

预习案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要求】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浅易的文言文大意。

【教学目标】积累归纳文言词汇,理解每一章的意思。

一、读一读

(AB)1.为下列带点字注音。

愠(yùn)三省(xǐng)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笃(dǔ)

(AB)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二、解一解,译一译

(AB)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曰:“学而时(按时)习(温习或实习、演习)之,不亦(也)说(同“悦”,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7、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

内容预览:

古代寓言二则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重要的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二、学习重点:

目标1、2

三、学法指导:

1、本篇课文是我们进入中学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应先从正确、流利地朗读入手。在学习本文之前,请先借助书下注释中出现的注音练习朗读和正确地断句。

2、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能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关键词的意义。书下注释把一些关键的字词解释出来,在老师上本文之前,你一定要把书下注释好好看看,做好预习工作。平时可以自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学习。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吧。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则古代寓言,探讨一下它们都寓寄着哪些道理?这些道理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在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写在下列的横线上,并选择一两个讲给本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听听。

正确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让我们来一起来正确地朗读课文吧。在朗读课文之前,请你先认真做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

(3)宁( )信度 ( ) (4)遽( )契( )其舟

(5)先自度( )其足 (6)所从坠( )

2、用“/”为下列句子正确断句。

(1)楚人有涉江者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朗读比赛,看一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在正确朗诵课文之后,我们结合书下注释,学一学本文的许多重点字词及文言常识。

4、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同 ,意思是 。

(2)及反。 同 ,意思是 。

7、区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①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②先自度其足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③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

而置之其坐 ( )

何不试之以足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反归取之 ( )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8、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1~8。

(三)合作探究。

1、《郑人买履》中“操” “持” “取”都是“拿” 的意思,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意义和用法有什么区别吗?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3、这两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

5、这两则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延伸拓展

1、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 )人摸象 ( )人忧天 ( )人寻味

( )人之危 ( )人相轻 ( )人师表

( )人君子 ( )人买履 ( )人深省

( )人头地 ( )人心弦 ( )人唯亲

( )人善任 ( )人窒息 ( )人而异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同步导学:能力提升、中考之窗。

......

8、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 ) 自度其足( ) 持度( )
宁信度( ) 遂不得履( )
(2)文学常识积累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有欲买履者 ( ) 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
何不试之以足?( ) 及反 ( )
市罢 ( ) 遂不得履 ( )
宁信度 ( ) 无自信也 ( )
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 通 义:
反归取之 通 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之: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 )
何不试之以足( )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 。 (提示:宾语前置)
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
(二)课内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_______ (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履( ) 宁( )
3.解释字词。
履( ) 操( ) 市( )
罢( ) 以( ) 宁( )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 长 揠 谓
予 趋 槁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返归取之
(3)其子趋而往视之 (4)至之市,而忘操之
A.(1)(2)相同,(3)(4)不同 B. (1) (2)不同,(3)(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背诵《郑人买履》,掌握全部词解、句子翻译。
《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预学导学
(四)
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 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五)
(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 (2) 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六)
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四、课堂练习
五、拓展阅读
1.mǐn yà gǎo
2.悯:耽心、忧虑; 长:生长、发育; 揠:拔;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干枯; 非徒:不仅只是。
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
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
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7.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智子疑邻等

9、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二、自主预学
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涉江者( ) 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 不亦惑乎( )
(2)文学常识积累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楚人有涉江者 ( )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③遽契其舟 ( ) ④遽契其舟 ( )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 ) ⑥入水求之 ( )
⑦舟止 ( ) ⑧求剑若此 ( )
⑨不亦惑乎 ( )
3.三读《刻舟求剑》,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标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 ( )
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 )
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 )
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 )
何不试之以足 ( )
其:遽契其舟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者:楚人有涉江者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先自度其足 ( )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六)深入探讨课文。
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七)总结。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人。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 )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课内阅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 ____ _》,编者是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坠( ) 遽( ) 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涉( ) 是( ) 遽( )
求( ) 止( ) 惑( )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遽契其舟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阅读
月怀一鸡
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盗。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③斯:那么、就、应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2)或告之曰
(3)是非君子之道 (4)请损之
A.(1)(2)(3)(4)都相同 B.(1)(3)相同,(2)(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 D.(1)(2)(3)(4)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背诵《刻舟求剑》,掌握全部词义,翻译课文。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四)
1.(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不是很糊涂吗?
2.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
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六)
四、课堂练习
(一)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B
(二)
1.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zhuì jù qì
3.渡,从水上经过 代词,这,这儿 立即,匆忙 寻找 停止 迷惑,糊涂
4.他的 那,那个 他
5.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10、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导学案

八 《人生寓言》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 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难点】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走近、靠近、亲近,让距离成为过去)
1.题目解读
《白兔和月亮》一文中,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变得坚强。
2. 走近作者
周国平,著名哲学家,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相关资料
(1)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2)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3)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特征: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1、找出文中相关的生字,写在下面,并注音。
2、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写在下面,并解释。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5、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6.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7.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8.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9.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10.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达标测试】(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
险象die( )生 各具风yun ( ) 得失之huan ( ) 心旷神yi( )
bing( ) 告 e( ) 运 lu( ) 去 che xiao( )( )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
(2)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3)优美的姿态神情。( )
三、读《白兔和月亮》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
1.这段文字采用哪些方法来写白兔?表现了白兔的什么特点?
2.选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3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4.选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类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5.文段中说“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请你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想象,将白兔所看到的“险象”具体的描述出来。
6.为这段文字添上一句结尾点明寓言的寓意。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小溪
⑴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轻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⑵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幻,山间晚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脚步总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火,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⑶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她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答: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

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的音符”指的是什么?
答:
3、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答:
4、“忙不迭地要将这好信息带给大家”中的“好信息”是指什么信息?
答:
5、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答:
【教(学)后记】(敞开心扉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