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

1、《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

教学目标: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

师生共同欣赏黄山的风光片。

(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解说词也很美。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讨论交流。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三)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讲解:文章介绍了黄山的很多方面,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准备。

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几位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 (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 (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奇峰: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怪石: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归纳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采用俯、仰、平、近等角度,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四)、语文活动:

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课后学习;

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2、《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及板书

教学目标: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

师生共同欣赏黄山的风光片。

(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解说词也很美。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讨论交流。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三)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讲解:文章介绍了黄山的很多方面,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准备。

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几位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 (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 (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奇峰: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怪石: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归纳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采用俯、仰、平、近等角度,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四)、语文活动:

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课后学习;

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3、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写导游词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亮点

  通过写导游词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在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的同时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班长报告学生到校情况。

  孩子们,进入初三,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紧张,这堂课,我要带大家开启一段轻松之旅。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山------黄山。

  请打开课本,翻到第4课,齐读课题及作者。

  二、板块一:一品黄山,仙境寻踪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曾教了大家如何解读写景类文章的一些方法,谁能说说第一步的秘诀是哪六个字?(写啥景,抒啥情)

  对,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入门秘笈来“一品黄山,仙境寻踪”,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记”了黄山哪些方面的内容?

  注:景:地理概貌、地质形成、奇峰、古松、巧石、云海、日出、温泉。

  情:喜爱、赞美

  三、板块二:二品黄山,仙境探秘

  在柯蓝先生的笔下,黄山的美景太多,我们有些应接不暇,只好请各小组领取任务卡,“二品黄山,仙境探秘”,请大家根据任务卡要求在浏览、跳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整理相关信息,组合成一段导游词,再派代表展示成果。

  活动1:(10分钟左右)

  分发任务卡指定内容:地质形成、奇峰、古松、巧石、云海、日出

  回顾导游词的相关要求:称呼、问候语;抓住景物特征;语言生动、简练。

  小组合作期间老师巡视,作适当点拨。

  活动2:各小组派代表展示。PPT播放相关图片及主要特征的关键词。

  活动3:老师对学生展示的导游词做点评。

  四、板块三:三品黄山,仙境拾贝

  孩子们,在你们的介绍下,我们领略了黄山的奇险秀美,当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也要从中撷取到一些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内容才算不枉此行,接下来,我们要“三品黄山,仙境拾贝”。

  还记得读写景类文章的第二个方法吗?(理线索)那大家讨论一下本文的线索安排与前几篇有什么异同?

  由此引出解说词、解说词特点、解说词与写景散文的区别等相关知识点。

  此外说说本文还有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让你印象深刻。

  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归纳:

  语言美、标题新、开头巧

  五、总结

  “苍松殷勤迎远客,别情依依送故友”,再美好的旅程都要有结束的时刻,今天我们的黄山之旅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

  六、布置作业:

  展示学校风光。

  柯蓝话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成为中华民族壮丽山河的象征。近期,昆明电视台为我校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其中操场和升旗台部分景观还没有完成解说词的定稿,现在就把这个重任交给大家,请仿照本文写作手法,课后完成100字以上的一段解说词。

  备注:何清蕊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最新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案2021 反对党八股教案一等奖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教案2021 堂吉诃德内容概括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一等奖2021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2021 九下短文两篇教案

4、《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

师生共同欣赏黄山的风光片。

(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解说词也很美。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讨论交流。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三)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讲解:文章介绍了黄山的很多方面,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准备。

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几位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奇峰: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怪石: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归纳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采用俯、仰、平、近等角度,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四)、语文活动:

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课后学习;

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熟读成诵。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5、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但是却被上成了一篇游记散文,觉得很怪,文学常识重点教给学生之后,下面是读课文,课文很长,学生没有读完,但教室已经安静下来了,在讲解课文时,也就那几个学生在说,而且短短续续,明显是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熟悉。然后是讲解写作角度时,浪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按着课文顺序找,其实很多学生都不明白的,再者,分析时,过于追求速度,忽略了很多思考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完全没有得到锻炼。

这是这段时间来,上课最大的弊端:教师准备很充分,不会去保留一些东西,而是完全要展示自己,过多地占据了学生太多的空间和时间。

记住:课堂要学会有选择地讲解。

对于游记与解说词的分析,也是教师直接提出,而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果讨论,效果会更好。

下午的听写课,学生显得很随意,主要是自己的要求有些放松了,这是完全不应该的,尤其是默写要求背诵的硬性知识,这一方面是不能放松的。

再者,可能是今天的课多了,与学生之间混得很熟了,学生就问了一些私人的问题,我也随便编了一些,无形中让课堂有些偏了。玩笑是要有一些,但是不能涉及到个人自己的问题,因为如果要让学生摸清楚自己的底线,是非常不好的。

必须得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尤其是要把握好和学生课堂交流的这个度,很重要。

严与爱要很好的结合。

6、《鲁滨孙漂流记》板书教学设计

不怕困难、自强、自立、创新

安全

防御教化

捕鱼养羊种麦

搭篷

遇到困难

克服困难

7、《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教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聪明机灵

顽皮好奇鬼屋历险

无所不能

向往自由山洞历险

8、《秋天的怀念》板书教学设计 板书的魅力可以如此巨大

《秋天的怀念》板书设计 板书的魅力可以如此巨大

《秋天的怀念》一文曾经教过,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很感人。

在一篇文章中了解到吉林孙老师在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讲的是这一课,其板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孙老师在执教此文的过程中,运用列图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徜徉、咀嚼、回味、思考,教学过程朴实、扎实,学生在诵读感悟中学文、悟情、明理。

在此过程中,孙老师适时进行了如下板书:

秋天的怀念

儿子 淡雅 母亲

瘫痪 高洁 憔悴

砸 热烈 躲

摔 深沉 扑

捶 烂漫 抓

随着板书的逐步完整,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对母爱的感悟逐渐到位。此时,孙老师把学生的目光引上板书,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升华对文章的理解:

师:又是秋天,母亲的一“躲”不见了,(随手擦掉板书中的“躲”)又擦掉了“扑”“抓”。

师:此时,母亲在你心目中还只是“憔悴”的形象吗?(生答:伟大、高大、坚强、无私等;师随即擦去“憔悴”)

师:在这个秋天,史铁生也不再“砸”“摔”“捶”(师又一一擦掉了“摔”“砸”“捶”)了。

师:现在,在你的心目中,史铁生还只是一个“瘫痪”的人吗?(生:开始坚强、学会勇敢地面对等;师及时擦去板书中的“瘫痪”)

孙老师总结道,史铁生从母亲的“好好儿活”中汲取力量,他开始活得淡雅,活得高洁,活得热烈,活得深沉,活得烂漫……至此,黑板上的板书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发生了变化:

秋天的怀念

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烂漫

此板书真的很精彩!读来印象很深刻。

9、《师恩难忘》教学设计及板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齐读课题——;介绍了解——刘绍棠。

2、师生交流刘绍棠的情况。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一)解决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请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请一位同学到前边讲给其它同学听一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说说理由。

3、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结合着7—10自然段,谈一谈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田老师爱编故事,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了迷。板书:入了迷。

5、师:田老师爱编故事,除了让我入迷之外,还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开了窍;怎么让我开窍的?

6、师小结: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你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你想对田老师说点什么?(谈感激之情)三个方面,师的评价。

学习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是啊,田老师在文学方面对我影响这么大,我又是怎么做的呢?(感激——行礼,终生难忘)

7、小结总结板书,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出“师生情深”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认为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3、你想对教过自己的老师们说几句话吗?

结语:从幼儿园到现在,有许多位老师教过我们,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所以同学们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不要忘记老师的教诲之恩。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自己的恩师:

2、阅读:《我最好的老师》(大卫·欧文)《师恩难忘》(梁晓声)

《我的老师》(贾平凹)

3、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师恩难忘(刘绍棠)

编故事行礼

让我入迷感念

让我开了窍终生难忘

10、《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

(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

(2)介绍时代背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为什么攻郑?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联系时代背景,这一段25个字介绍了哪些内容?找出重点词:贰、军、于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找出重点词句如“辞” “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已”。

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

本段字词较多,要求翻译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鄙、陪、敢、济、肆、阙

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地理到历史,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可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A.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B.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C.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4)学生齐读第四段,解决字词如“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本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叙事特点

(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一下你的看法。

6.作业

(1)尽量背诵。

(2)归纳文中词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现象。

(3)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提示: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秦晋退兵

五越晋难治妙

论亡郑利晋语

救舍郑利秦退

郑晋人无信秦

国晋人无厌师

11、《黄山奇石》教学片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连山区站前小学 赵亚光

—教学片断

师:上节课我们游览了黄山风景区,了解了这里的石头以“奇”闻名中外,那么这些石头到底有多奇特?请你选择一幅你喜欢的图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猴子观海”这幅图,这块石头像一只小猴子,好像才从石缝中跳出来。

生:我也认为这块石头像一个小猴子,它好像是从花果山来的,还望着它的老家呢?

生:我喜欢“仙人指路这幅图”这里的石头像一只雄鹰,展开翅膀,睁大眼睛,好像正在扑一只小鸡。

师: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看来这黄山石的确很奇,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它的“奇”的呢?快速游览课文2-5段,想一想你从这几段中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我发现这几段中都写了石头的“名字”还写它在哪里,什么样子?

师:再读课文,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段落给大家介绍(生自由读汇报)

生:我喜欢第二段,写的是“仙桃石”它在山顶的盘上,样子象从天上飞下来的大桃子。

师:课题是“黄山奇石”这块石“奇”在哪里?

生:一般桃子是长在树上,而这个桃子像从天上飞下来,所以说它奇。

生:一般桃子小,这个桃子大,所以说它奇。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谁愿读这一段,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出“奇”

(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汇报)

生:介绍、师适时指导朗读

师:黄山的奇石就这么几块吗?

生:不是

师:我们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从这段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黄山奇山很多,有许多有名字的;象“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等,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正等我们给起名字呢?

师:你想象一下,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石头会是什么?

生:有的像大野猪,有的像老虎。

生:有的像大树

师:你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会给它们起上个好名字。

(说明:这个片断设计主要抓住主线,以“奇”贯穿,以奇导入,然后让学生看图寻奇,读文品奇,最后拓展猜奇。

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突出课文的整体美)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