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学实录范例一等奖

《《梅花魂》教学实录范例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梅花魂》教学实录范例一等奖

1、《梅花魂》教学实录范例一等奖

一 诗歌导入,认识洪镜湖

师:(出示雷锋图片)认识他吗?你了解他什么?

生:雷锋当过理发匠。

生:雷锋出生在贫苦的人家。

生:雷锋帮助过许多人。

生:雷锋二十二岁就去世了。

师:(出示陈毅对雷锋的评价)这是陈毅同志对雷锋的评价,请个同学帮我读一下。(生读)

结合陈毅对雷锋的评价以及你对雷锋的了解,说说看,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雷锋很有骨气

生:雷锋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生:雷锋有着高尚的品德

师:(出示自己创作的关于洪镜湖的现代诗)我们来看下一位,谁来帮我读一下。(生读)这首现代诗主要是写谁?

生:洪镜湖

师: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他很喜欢梅花

生:他是一位旅居异国的老人

生:他非常爱自己的祖国

师:是,这是一位爱祖国的老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中的主人公,让我们一起走进——梅花魂(师板书)

二 初读感知,走进洪镜湖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一下你从文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外祖父,并画出相关内容,写上自己的感受。(师巡视并提醒学生养成读书时做批注的习惯)

师:好,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中看到了外祖父能书善画,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外祖父。

师:一个非常多才多艺的外祖父,看到了外祖父才华横溢的一面。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知道了外祖父不仅爱自己的祖国,更爱祖国的民族文化。

师:你跟他画的是一样的地方,对吗?(生点头)是啊,经史诗词是我们中国非常传统经典的文化。

生3: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里知道外祖父非常地思念祖国。

师:有没有谁跟他画的是相同的地方?

生4:外祖父有一颗赤子之心。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段话。(师出示相关段落)为什么外祖父要抱着年幼的莺儿读唐诗宋词,而不是讲故事、唱儿歌呢?

生:因为外祖父想让幼小的莺儿变成像自己一样能书善画,有文化的人。

生:外祖父的目的是让莺儿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体现了外祖父的思想之情。

师:其实外祖父教“我”读的这些唐诗宋词有很大的学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唐诗。(出示文中外祖父教莺儿读的三句唐诗)如果从每句中抓一个关键字,你会抓哪个字?

生:第一句是思

生:第二句是归

师:(向全班)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第三句是愁

师:读。(生齐读:思 归愁)从这三个字中,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外祖父思念自己祖国的情景。

生:我从这三个字中看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第一个字“思”,他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归”是他想重回自己的故乡。“愁”是因为自己的身体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所以在发愁。

师:你好像是洪镜湖的知音吧?都已经看到了他的心事。是啊!就是这样一个日日夜夜思念自己故乡的老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小莺儿读她可能不懂的唐诗宋词。

(师出示古诗的部分,与学生合作读,在读中感悟中华诗词的经典魅力)

师:好,我们继续交流。

生1: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说明外祖父特别爱梅花。我从这里看到一个非常爱梅花的外祖父。

生2:我从“离别的前一天早上,……”看到了一个疼爱自己外孙女的外祖父。

生3:“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我看到一个因不能回祖国而满脸落泪的外祖父。

生4:我画的也是这里,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外祖父因为不能自己回祖国流下的热泪,说明他因为自己身体的状况感到的无奈。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当年的洪镜湖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身边只有女儿和外孙女跟他相依为命,一旦把小外孙女和女儿送回祖国,就只有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新加坡生活,为什么他还是愿意让莺儿回去呢?

生:因为他不想女儿和外孙女像他一样,不能回自己的祖国。

师:不愿意看到她们像他一样饱受思国之苦。

生:因为外祖父不想外孙女和女儿不能看到祖国的美,不能回到祖国。

师:究竟这些是不是外祖父的心声呢?到底是什么理由让他宁可一个人留在新加坡也要让女儿和外孙女回祖国去呢?我们先留一个悬念在这里。

三 品读感悟,体味洪镜湖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梅花魂)可是,从开始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思乡的外祖父,跟梅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品品梅花。(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指名读)

师:从这个段落,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1:梅花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生2:梅花与众不同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怎样与众不同?

生2:别的花都是春暖时开花,她却越寒冷时花开得越美丽。

师:仿佛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

生3:梅花坚强不屈,在风雪中都能傲然挺立。

生4:梅花是最有灵魂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

师:所以,做人要跟……

生4:要跟梅花一样,不要被困难打败。

师:所以,你也要跟梅花一样,不能被……

生4:不能被困难打败。

师:这就是梅花,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象征着有气节的人物的花。(师生合作读这个段落)

师: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多少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物呢?比如这一位(出示刘胡兰的简介并播放刘胡兰义愤言辞的视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胡兰?

生1:我看到了一个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生2:我看到刘胡兰是勇敢的。

生3:不管他们怎样逼刘胡兰,刘胡兰都不肯当叛徒。

生4:我看到一个有骨气的刘胡兰。

师:刘胡兰不肯屈服阎军的威逼利诱,她的坚持会给她带来什么呢?(播放刘胡兰慷慨就义的视频片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尽管阎军把刀放在刘胡兰的面前,刘胡兰也不肯说:“我再也不当共产党。”

生:(双眼通红)刘胡兰具有梅花的秉性,不管怎样也不屈服于别人,宁愿死,也不愿意说自己不是共产党员。

师:我也从你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梅花精神。

生:年轻的刘胡兰在敌人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她永远都不会向恶势力低头,最后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师:向刘胡兰这样具有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用一言一行告诉我们……

生:(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而梅花的秉性就是……

生:(读)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师:正因为有了梅花的秉性,我们中国人才会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会铭记……

生:(读)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四 延伸拓展,走出洪镜湖

师:这是当年洪镜湖对小莺儿说得一番话,那我们的莺儿是怎么回答的呢?拿出纸,此时此刻,你就是当年的莺儿,写下你的感悟。(出示外祖父和莺儿的对话片段,让学生小练笔)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1:外公,我懂了,我长大也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要做一个有骨气,顶天立地的人。

生2: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受到怎样的欺凌,都要顶天立地,不能低头折节。

生3:外公,我听懂了。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磨难欺凌,都会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具有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精神。

生4:外公,我知道了,一个中国人,要顶天立地,要有骨气,向有气节的人学习。

师:大家都对外公的话有不一样的感悟。那你们知道当年的莺儿是怎么回答的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吗?

生:想

师:真的想?

生:真的想。

师:事实上,当年的莺儿什么也没说。因为她根本就不懂。儿时的她不懂并不代表长大以后不懂(简介莺儿求学下放到太行山的资料)在太行山区坚持了六年的莺儿时时都会想起外祖父说过的话(师生合作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师:当年,洪镜湖在赠送墨梅图给莺儿时,除了这段话,还说了另外一番话,这番话就道出了要把她送回祖国的原因。读……(出示洪镜湖的原话)

生:(齐读)瑛儿,我们的根在中国,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希望你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师:陈慧瑛的亲友基本上都生活在国外,他们在得知莺儿的处境后,非常地痛心担心,常常劝说莺儿,让她出国,但是我们的莺儿始终铭记外祖父的话,读……

生:(齐读)瑛儿,我们的根在中国,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希望你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师:那么现在你认为《梅花魂》仅仅是写关于外祖父思念家乡吗?

生:她想让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做好中国人。

生:她想用梅花来赞美中国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生:做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不要被困难打倒,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生:课文提醒你,你是中国人,你的根就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都要把中国的秉性传到其他国家去。

师:陈慧瑛是怎么说的呢?(出示资料,师生合作读)我写《梅花魂》,出发点是对我的充满爱国情怀、至死不渝的外祖父的深切思念;但在我的深心里,梅花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世世代代永不泯灭的芬芳,是全世界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正气。歌颂梅花魂,就是宏扬中华英风、炎黄正气。

师:《梅花魂》除了传达一种思乡之情,它还传达了一种梅花的精神。而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具有梅花秉性的人物,有兴趣,可以读一读《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刘胡兰正传》,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读其他相关内容的书籍。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辛苦了,再见!

2、《梅花魂》教学实录范例

一 诗歌导入,认识洪镜湖

师:(出示雷锋图片)认识他吗?你了解他什么?

生:雷锋当过理发匠。

生:雷锋出生在贫苦的人家。

生:雷锋帮助过许多人。

生:雷锋二十二岁就去世了。

师:(出示陈毅对雷锋的评价)这是陈毅同志对雷锋的评价,请个同学帮我读一下。(生读)

结合陈毅对雷锋的评价以及你对雷锋的了解,说说看,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雷锋很有骨气

生:雷锋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生:雷锋有着高尚的品德

师:(出示自己创作的关于洪镜湖的现代诗)我们来看下一位,谁来帮我读一下。(生读)这首现代诗主要是写谁?

生:洪镜湖

师: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他很喜欢梅花

生:他是一位旅居异国的老人

生:他非常爱自己的祖国

师:是,这是一位爱祖国的老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中的主人公,让我们一起走进——梅花魂(师板书)

二 初读感知,走进洪镜湖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一下你从文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外祖父,并画出相关内容,写上自己的感受。(师巡视并提醒学生养成读书时做批注的习惯)

师:好,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中看到了外祖父能书善画,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外祖父。

师:一个非常多才多艺的外祖父,看到了外祖父才华横溢的一面。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知道了外祖父不仅爱自己的祖国,更爱祖国的民族文化。

师:你跟他画的是一样的地方,对吗?(生点头)是啊,经史诗词是我们中国非常传统经典的文化。

生3: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里知道外祖父非常地思念祖国。

师:有没有谁跟他画的是相同的地方?

生4:外祖父有一颗赤子之心。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段话。(师出示相关段落)为什么外祖父要抱着年幼的莺儿读唐诗宋词,而不是讲故事、唱儿歌呢?

生:因为外祖父想让幼小的莺儿变成像自己一样能书善画,有文化的人。

生:外祖父的目的是让莺儿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体现了外祖父的思想之情。

师:其实外祖父教“我”读的这些唐诗宋词有很大的学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唐诗。(出示文中外祖父教莺儿读的三句唐诗)如果从每句中抓一个关键字,你会抓哪个字?

生:第一句是思

生:第二句是归

师:(向全班)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第三句是愁

师:读。(生齐读:思 归愁)从这三个字中,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外祖父思念自己祖国的情景。

生:我从这三个字中看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第一个字“思”,他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归”是他想重回自己的故乡。“愁”是因为自己的身体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所以在发愁。

师:你好像是洪镜湖的知音吧?都已经看到了他的心事。是啊!就是这样一个日日夜夜思念自己故乡的老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小莺儿读她可能不懂的唐诗宋词。

(师出示古诗的部分,与学生合作读,在读中感悟中华诗词的经典魅力)

师:好,我们继续交流。

生1: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说明外祖父特别爱梅花。我从这里看到一个非常爱梅花的外祖父。

生2:我从“离别的前一天早上,……”看到了一个疼爱自己外孙女的外祖父。

生3:“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我看到一个因不能回祖国而满脸落泪的外祖父。

生4:我画的也是这里,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外祖父因为不能自己回祖国流下的热泪,说明他因为自己身体的状况感到的无奈。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当年的洪镜湖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身边只有女儿和外孙女跟他相依为命,一旦把小外孙女和女儿送回祖国,就只有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新加坡生活,为什么他还是愿意让莺儿回去呢?

生:因为他不想女儿和外孙女像他一样,不能回自己的祖国。

师:不愿意看到她们像他一样饱受思国之苦。

生:因为外祖父不想外孙女和女儿不能看到祖国的美,不能回到祖国。

师:究竟这些是不是外祖父的心声呢?到底是什么理由让他宁可一个人留在新加坡也要让女儿和外孙女回祖国去呢?我们先留一个悬念在这里。

三 品读感悟,体味洪镜湖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梅花魂)可是,从开始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思乡的外祖父,跟梅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品品梅花。(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指名读)

师:从这个段落,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1:梅花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生2:梅花与众不同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怎样与众不同?

生2:别的花都是春暖时开花,她却越寒冷时花开得越美丽。

师:仿佛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

生3:梅花坚强不屈,在风雪中都能傲然挺立。

生4:梅花是最有灵魂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

师:所以,做人要跟……

生4:要跟梅花一样,不要被困难打败。

师:所以,你也要跟梅花一样,不能被……

生4:不能被困难打败。

师:这就是梅花,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象征着有气节的人物的花。(师生合作读这个段落)

师: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多少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物呢?比如这一位(出示刘胡兰的简介并播放刘胡兰义愤言辞的视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胡兰?

生1:我看到了一个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生2:我看到刘胡兰是勇敢的。

生3:不管他们怎样逼刘胡兰,刘胡兰都不肯当叛徒。

生4:我看到一个有骨气的刘胡兰。

师:刘胡兰不肯屈服阎军的威逼利诱,她的坚持会给她带来什么呢?(播放刘胡兰慷慨就义的视频片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尽管阎军把刀放在刘胡兰的面前,刘胡兰也不肯说:“我再也不当共产党。”

生:(双眼通红)刘胡兰具有梅花的秉性,不管怎样也不屈服于别人,宁愿死,也不愿意说自己不是共产党员。

师:我也从你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梅花精神。

生:年轻的刘胡兰在敌人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她永远都不会向恶势力低头,最后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师:向刘胡兰这样具有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用一言一行告诉我们……

生:(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而梅花的秉性就是……

生:(读)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师:正因为有了梅花的秉性,我们中国人才会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会铭记……

生:(读)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四 延伸拓展,走出洪镜湖

师:这是当年洪镜湖对小莺儿说得一番话,那我们的莺儿是怎么回答的呢?拿出纸,此时此刻,你就是当年的莺儿,写下你的感悟。(出示外祖父和莺儿的对话片段,让学生小练笔)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1:外公,我懂了,我长大也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要做一个有骨气,顶天立地的人。

生2: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受到怎样的欺凌,都要顶天立地,不能低头折节。

生3:外公,我听懂了。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磨难欺凌,都会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具有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精神。

生4:外公,我知道了,一个中国人,要顶天立地,要有骨气,向有气节的人学习。

师:大家都对外公的话有不一样的感悟。那你们知道当年的莺儿是怎么回答的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吗?

生:想

师:真的想?

生:真的想。

师:事实上,当年的莺儿什么也没说。因为她根本就不懂。儿时的她不懂并不代表长大以后不懂(简介莺儿求学下放到太行山的资料)在太行山区坚持了六年的莺儿时时都会想起外祖父说过的话(师生合作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师:当年,洪镜湖在赠送墨梅图给莺儿时,除了这段话,还说了另外一番话,这番话就道出了要把她送回祖国的原因。读……(出示洪镜湖的原话)

生:(齐读)瑛儿,我们的根在中国,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希望你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师:陈慧瑛的亲友基本上都生活在国外,他们在得知莺儿的处境后,非常地痛心担心,常常劝说莺儿,让她出国,但是我们的莺儿始终铭记外祖父的话,读……

生:(齐读)瑛儿,我们的根在中国,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希望你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师:那么现在你认为《梅花魂》仅仅是写关于外祖父思念家乡吗?

生:她想让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做好中国人。

生:她想用梅花来赞美中国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生:做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不要被困难打倒,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生:课文提醒你,你是中国人,你的根就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都要把中国的秉性传到其他国家去。

师:陈慧瑛是怎么说的呢?(出示资料,师生合作读)我写《梅花魂》,出发点是对我的充满爱国情怀、至死不渝的外祖父的深切思念;但在我的深心里,梅花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世世代代永不泯灭的芬芳,是全世界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正气。歌颂梅花魂,就是宏扬中华英风、炎黄正气。

师:《梅花魂》除了传达一种思乡之情,它还传达了一种梅花的精神。而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具有梅花秉性的人物,有兴趣,可以读一读《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刘胡兰正传》,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读其他相关内容的书籍。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辛苦了,再见!

3、《梅花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天了。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其实啊,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和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是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配《梅花三弄》曲梅花组画面)在乐曲中娓娓而述: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梅花她有魂吗?我怀着不解读了它。被她所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慎重地、用心地学它。齐读课题。

生:梅花魂。

师:请你们带着预习的感受再读题目。

(生读体会语感)

生:梅花──魂──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生:课文写了“我”的外祖父爱梅花。

师:“我”是谁呢?

生:“我”是指作者陈慧英。

生:我觉得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莺儿。课文讲的是身在异国的莺儿的外祖父爱梅花的事。

师:课文是通过五件小事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的老人的。

(出示五件事,生读)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我”无意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大发脾气;因不能回国,外祖父哭了;临别,外祖父送我墨梅图;离别送我梅花手绢)

师:你觉得哪些事让你感觉到外祖父爱梅呢?

生:是第2、4、5这三件小事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

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联系当时的背景。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用朗读的方式。

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生阅读学习。

师:哪些同学读懂了?

生:我从上文知道,外祖父特别疼爱莺儿,真可谓“捧在用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就因为莺儿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竟然大发脾气,梅花还比外孙女重要。她太爱梅花了。

生:我们平常吧,不管玩什么,外公都会给的。隔辈疼嘛。根本不会为一幅画而动怒的。

生:我是抓关键词语理解的。“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个“轻轻”一个“细绸子”还有一个:“慢慢”都能看出外祖父笑梅花。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生:我补充一下。要是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说弄脏没啥。丢了也不可惜的。要么就胡乱一擦了事。可外祖父不一样。

生:我是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示的。(生朗读)

师:是啊!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希罕呢?有什么希罕呢?谁能告诉我?

生:我们学过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是值得赞美的。

生:还有王安石说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我从下文13自然段知道梅花有品性,有灵魂。

师:同学们再细细读,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生读)

生: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生: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师:同学们找出这句话勾画下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说人。

生:梅花本是一种植物,一般用“它”而这里却用的是“她”

师:对。同学们读得认真。联系上下文想想。她指什么呢?

生:她表面看是指梅花,其实是指下文“有气节的人物”

生:应该是指“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梅花在冬天开,而“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像梅花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也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谁能说说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秦始皇。

师:大家能用一两句话说出理由吗?比如“统一中国,功不可没”的秦始皇,“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谭嗣同。

生:精忠报国,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师:对。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孔子之家语博大精深,诸葛亮神机妙算,郑成功收复台湾,孙中山不屈不挠,他们个个都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人物!

师: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生诵读13自然段。)

师:外祖父把他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我”。临别时还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同学们。你们见过梅吗?她是什么颜色?

生:腊梅有黄色的。

生:梅花也有粉红色的。有点像桃花。

生:有的梅像雪一样白。

师:这方手绢上的呢?

生:是血色的。

多媒体播放《我的中国心》。

师:血是生命的颜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的一颗爱国心啊!

师:让我们一起诵读15自然段吧。

师: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就让他那颗眷恋祖国之心长留星州吧。

师:让我们把心回到梅花上来,打开我送给你们的梅花图,这是一幅略显单调的图画,希望你能妙笔生花,写上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语句。

(学生思索书写)

生:我在这幅画上写了一副对联:梅花魂,爱国心。

生:我写的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生:我写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师:把你们题写的这幅诗画送给你今天在座的朋友吧?

(学生交流作品)

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

师:

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时节,转瞬,冬天就会来临,你或许会惧怕,会埋怨冬天的寒冷而裹足不前。不过,我相信,今天我们学了《梅花魂》一定会在严冬里给你添一份信念,添一缕阳光。在你春风得意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在不如意时,牢记“若非 。

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并深深祝愿你能把它带入你的家庭,融入你的生活,感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一生都会活得非常精彩而温暖!

【评析】

《梅花魂》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在极平实的语言中饱蘸作者对深爱梅花实为爱国的外祖父的深深怀念与敬仰。教者在教学中能稳稳把握文脉,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等多维度的体验。

这堂课从教者的角度来看,教者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教者避开烦琐的点,而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用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老师还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与内心的情感资源。从而使全部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化。教者教育思想是开放的。

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无疑,能让课堂如此灵动起来源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4、《梅花魂》教学实录

评析:河北秦皇岛教师进修校 田雅秀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讲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都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花?”

生:有秋天开的菊花。

生:有牡丹。

生:我还知道中国十大名花排第一位的是傲霜斗雪的梅花。

师:梅花确实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2、根据以前的学习,还有你对梅花的了解,能说说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

生:梅花只有冬天才开放,说明它非常坚强。

师:是啊,“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多么坚强的梅花。

生:梅花还特别纯洁,它象征着高尚的节操。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从《墨梅》这首诗中知道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过渡:

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写梅花,有多少画家画梅花,又有多少歌曲唱梅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梅花有关的小故事。

点评:课前导入亲切自然,激发同学们想了解梅花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铺垫。

4、板书课题:

梅花魂,学生齐读课题。

5、谈话: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点评:“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了解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

生:梅花有灵魂吗?

生:梅花的灵魂是什么?

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全班同学只有一个同学没有读完)

师: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老师很欣赏你能够坚持着把课文读完。

点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在读的过程中,有学生出现错误。)

师:看来把课文读正确还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需要我们细心地盯准每一个字。希望同学再细心一些好吗?

三、抓住重点品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了,现在你都想说些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华侨老人非常想回家,回到祖国去。

生:我感受到了外祖父的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生: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

师:老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被老华侨的那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仔细的读书,透过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也能走进老华侨的内心,感受他的那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标注,然后再小组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点评:课文读得很透彻,学生们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享的过程。

⑴ 生:我从“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体会到外公非常的思念祖国。因为当读到这些思念家乡的唐诗宋词,外公就流下眼泪,可见他是多么的思念祖国。

师:是啊,此时的外公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我们在读这句时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应该慢一点。

生:语气要深沉一些。

师:那就让我们试着读出外公的伤感。

(学生试读、个人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华侨老人不能回国的伤感。

⑵ 生:我从“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体会到外公非常的喜欢梅花。

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轻轻刮去污迹”和“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两处外公的动作体会到的。因为外公很喜欢墨梅图才会如此的小心。

师:我们在读这句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读?

生:要读的非常轻。

师:那就让我们来试着读出外公的这种小心。

(学生试读、个人读有些不到位)

师:这位外公动作还不够轻,再轻一些。

(学生再读)

师:从外公的动作我们能体会到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你还能从其他方面感受到吗?

生:“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训斥妈妈的话,可以看出外公非常生气,可见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

师:那就让我们把外公的气愤表达出来。

(学生试读、个人读。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情况下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点评:教师真诚地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⑶ 过渡:

外公如此的喜欢这幅墨梅图,它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呢?

⑷ 多媒体放映墨梅图:

师:这就是那幅外公喜爱的墨梅图,大家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外公为什么如此的喜欢它?因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它象征着什么?

生:因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外公对我的教导和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就用朗读把外公对梅花的这种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试读并进行评价)

师:老师也想来表达一下外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老师朗读,学生评价,学生和老师比赛读。)

点评: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始终是学习中的一员。

师:在我们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多少“有品格,有灵魂,有气节”的人物。此时,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刘胡兰,她宁死也不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单,被敌人砸死在了铡刀之下。

师:这就是像梅花一样,不肯低头折节的刘胡兰。

生:谭嗣同为了变法,宁可去死也不向慈禧太后低头。

师:这些英雄人物就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即使是在幸福生活的今天,当“非典”突然袭来时,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东南亚发生巨大海啸,我们的医疗队员为灾区人民医治伤病。他们不就是这朵朵梅花吗?让我们一起赞梅花,赞英雄。齐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课文)

⑸ 现在,你能回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了吗?

生: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这就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民族魂。

(教师板书:民族魂)

⑹ 过渡:

载着无尽思念的船儿越飘越远,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要回来!相信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都被一种真情深深的震撼着,震撼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教师板书:爱国心)

四、布置作业

女儿走了,莺儿也走了,孤独的华侨老人独自一人留在了异国他乡。请你展开想象,以“每当我看到这幅墨梅图,仿佛……”为开头,续写课文。

【总评】

1、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深层次地读,从文中质疑,又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处在跃跃欲试的发现欲望之中。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的教学始终,学生读书,学生感悟,学生传情,课堂上流动着令人感动的浓浓的爱国情和淡淡的思乡愁。

2、教师指导有方,课堂上充溢着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外部环境,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3、课后作业安排得巧妙、自然:

语文课既练了读,又练了写,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得到充分体现。

评析:河北秦皇岛教师进修校 田雅秀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讲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都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花?”

生:有秋天开的菊花。

生:有牡丹。

生:我还知道中国十大名花排第一位的是傲霜斗雪的梅花。

师:梅花确实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2、根据以前的学习,还有你对梅花的了解,能说说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

生:梅花只有冬天才开放,说明它非常坚强。

师:是啊,“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多么坚强的梅花。

生:梅花还特别纯洁,它象征着高尚的节操。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从《墨梅》这首诗中知道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过渡:

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写梅花,有多少画家画梅花,又有多少歌曲唱梅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梅花有关的小故事。

点评:课前导入亲切自然,激发同学们想了解梅花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铺垫。

4、板书课题:

梅花魂,学生齐读课题。

5、谈话: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点评:“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了解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

生:梅花有灵魂吗?

生:梅花的灵魂是什么?

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全班同学只有一个同学没有读完)

师: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老师很欣赏你能够坚持着把课文读完。

点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在读的过程中,有学生出现错误。)

师:看来把课文读正确还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需要我们细心地盯准每一个字。希望同学再细心一些好吗?

三、抓住重点品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了,现在你都想说些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华侨老人非常想回家,回到祖国去。

生:我感受到了外祖父的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生: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

师:老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被老华侨的那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仔细的读书,透过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也能走进老华侨的内心,感受他的那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标注,然后再小组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点评:课文读得很透彻,学生们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享的过程。

⑴ 生:我从“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体会到外公非常的思念祖国。因为当读到这些思念家乡的唐诗宋词,外公就流下眼泪,可见他是多么的思念祖国。

师:是啊,此时的外公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我们在读这句时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应该慢一点。

生:语气要深沉一些。

师:那就让我们试着读出外公的伤感。

(学生试读、个人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华侨老人不能回国的伤感。

⑵ 生:我从“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体会到外公非常的喜欢梅花。

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轻轻刮去污迹”和“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两处外公的动作体会到的。因为外公很喜欢墨梅图才会如此的小心。

师:我们在读这句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读?

生:要读的非常轻。

师:那就让我们来试着读出外公的这种小心。

(学生试读、个人读有些不到位)

师:这位外公动作还不够轻,再轻一些。

(学生再读)

师:从外公的动作我们能体会到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你还能从其他方面感受到吗?

生:“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训斥妈妈的话,可以看出外公非常生气,可见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

师:那就让我们把外公的气愤表达出来。

(学生试读、个人读。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情况下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点评:教师真诚地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⑶ 过渡:

外公如此的喜欢这幅墨梅图,它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呢?

⑷ 多媒体放映墨梅图:

师:这就是那幅外公喜爱的墨梅图,大家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外公为什么如此的喜欢它?因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它象征着什么?

生:因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外公对我的教导和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就用朗读把外公对梅花的这种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试读并进行评价)

师:老师也想来表达一下外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老师朗读,学生评价,学生和老师比赛读。)

点评: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始终是学习中的一员。

师:在我们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多少“有品格,有灵魂,有气节”的人物。此时,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刘胡兰,她宁死也不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单,被敌人砸死在了铡刀之下。

师:这就是像梅花一样,不肯低头折节的刘胡兰。

生:谭嗣同为了变法,宁可去死也不向慈禧太后低头。

师:这些英雄人物就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即使是在幸福生活的今天,当“非典”突然袭来时,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东南亚发生巨大海啸,我们的医疗队员为灾区人民医治伤病。他们不就是这朵朵梅花吗?让我们一起赞梅花,赞英雄。齐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课文)

⑸ 现在,你能回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了吗?

生: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这就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民族魂。

(教师板书:民族魂)

⑹ 过渡:

载着无尽思念的船儿越飘越远,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要回来!相信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都被一种真情深深的震撼着,震撼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教师板书:爱国心)

四、布置作业

女儿走了,莺儿也走了,孤独的华侨老人独自一人留在了异国他乡。请你展开想象,以“每当我看到这幅墨梅图,仿佛……”为开头,续写课文。

【总评】

1、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深层次地读,从文中质疑,又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处在跃跃欲试的发现欲望之中。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的教学始终,学生读书,学生感悟,学生传情,课堂上流动着令人感动的浓浓的爱国情和淡淡的思乡愁。

2、教师指导有方,课堂上充溢着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外部环境,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3、课后作业安排得巧妙、自然:

语文课既练了读,又练了写,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得到充分体现。

5、《梅花魂》教学实录

评析:河北秦皇岛教师进修校 田雅秀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讲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都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花?”

生:有秋天开的菊花。

生:有牡丹。

生:我还知道中国十大名花排第一位的是傲霜斗雪的梅花。

师:梅花确实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2、根据以前的学习,还有你对梅花的了解,能说说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

生:梅花只有冬天才开放,说明它非常坚强。

师:是啊,“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多么坚强的梅花。

生:梅花还特别纯洁,它象征着高尚的节操。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从《墨梅》这首诗中知道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过渡:

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写梅花,有多少画家画梅花,又有多少歌曲唱梅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梅花有关的小故事。

点评:课前导入亲切自然,激发同学们想了解梅花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铺垫。

4、板书课题:

梅花魂,学生齐读课题。

5、谈话: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点评:“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了解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

生:梅花有灵魂吗?

生:梅花的灵魂是什么?

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全班同学只有一个同学没有读完)

师: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老师很欣赏你能够坚持着把课文读完。

点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在读的过程中,有学生出现错误。)

师:看来把课文读正确还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需要我们细心地盯准每一个字。希望同学再细心一些好吗?

三、抓住重点品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了,现在你都想说些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华侨老人非常想回家,回到祖国去。

生:我感受到了外祖父的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生: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

师:老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被老华侨的那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仔细的读书,透过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也能走进老华侨的内心,感受他的那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标注,然后再小组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点评:课文读得很透彻,学生们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享的过程。

⑴ 生:我从“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体会到外公非常的思念祖国。因为当读到这些思念家乡的唐诗宋词,外公就流下眼泪,可见他是多么的思念祖国。

师:是啊,此时的外公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我们在读这句时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应该慢一点。

生:语气要深沉一些。

师:那就让我们试着读出外公的伤感。

(学生试读、个人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华侨老人不能回国的伤感。

⑵ 生:我从“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体会到外公非常的喜欢梅花。

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轻轻刮去污迹”和“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两处外公的动作体会到的。因为外公很喜欢墨梅图才会如此的小心。

师:我们在读这句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读?

生:要读的非常轻。

师:那就让我们来试着读出外公的这种小心。

(学生试读、个人读有些不到位)

师:这位外公动作还不够轻,再轻一些。

(学生再读)

师:从外公的动作我们能体会到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你还能从其他方面感受到吗?

生:“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训斥妈妈的话,可以看出外公非常生气,可见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

师:那就让我们把外公的气愤表达出来。

(学生试读、个人读。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情况下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点评:教师真诚地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⑶ 过渡:

外公如此的喜欢这幅墨梅图,它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呢?

⑷ 多媒体放映墨梅图:

师:这就是那幅外公喜爱的墨梅图,大家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外公为什么如此的喜欢它?因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它象征着什么?

生:因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外公对我的教导和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就用朗读把外公对梅花的这种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试读并进行评价)

师:老师也想来表达一下外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老师朗读,学生评价,学生和老师比赛读。)

点评: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始终是学习中的一员。

师:在我们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多少“有品格,有灵魂,有气节”的人物。此时,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刘胡兰,她宁死也不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单,被敌人砸死在了铡刀之下。

师:这就是像梅花一样,不肯低头折节的刘胡兰。

生:谭嗣同为了变法,宁可去死也不向慈禧太后低头。

师:这些英雄人物就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即使是在幸福生活的今天,当“非典”突然袭来时,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东南亚发生巨大海啸,我们的医疗队员为灾区人民医治伤病。他们不就是这朵朵梅花吗?让我们一起赞梅花,赞英雄。齐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课文)

⑸ 现在,你能回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了吗?

生: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这就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民族魂。

(教师板书:民族魂)

⑹ 过渡:

载着无尽思念的船儿越飘越远,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要回来!相信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都被一种真情深深的震撼着,震撼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教师板书:爱国心)

四、布置作业

女儿走了,莺儿也走了,孤独的华侨老人独自一人留在了异国他乡。请你展开想象,以“每当我看到这幅墨梅图,仿佛……”为开头,续写课文。

【总评】

1、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深层次地读,从文中质疑,又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处在跃跃欲试的发现欲望之中。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的教学始终,学生读书,学生感悟,学生传情,课堂上流动着令人感动的浓浓的爱国情和淡淡的思乡愁。

2、教师指导有方,课堂上充溢着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外部环境,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3、课后作业安排得巧妙、自然:

语文课既练了读,又练了写,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得到充分体现。

评析:河北秦皇岛教师进修校 田雅秀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讲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都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花?”

生:有秋天开的菊花。

生:有牡丹。

生:我还知道中国十大名花排第一位的是傲霜斗雪的梅花。

师:梅花确实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2、根据以前的学习,还有你对梅花的了解,能说说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

生:梅花只有冬天才开放,说明它非常坚强。

师:是啊,“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多么坚强的梅花。

生:梅花还特别纯洁,它象征着高尚的节操。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从《墨梅》这首诗中知道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过渡:

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写梅花,有多少画家画梅花,又有多少歌曲唱梅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梅花有关的小故事。

点评:课前导入亲切自然,激发同学们想了解梅花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铺垫。

4、板书课题:

梅花魂,学生齐读课题。

5、谈话: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点评:“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了解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

生:梅花有灵魂吗?

生:梅花的灵魂是什么?

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全班同学只有一个同学没有读完)

师: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老师很欣赏你能够坚持着把课文读完。

点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在读的过程中,有学生出现错误。)

师:看来把课文读正确还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需要我们细心地盯准每一个字。希望同学再细心一些好吗?

三、抓住重点品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了,现在你都想说些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华侨老人非常想回家,回到祖国去。

生:我感受到了外祖父的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生: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

师:老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被老华侨的那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仔细的读书,透过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也能走进老华侨的内心,感受他的那种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标注,然后再小组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点评:课文读得很透彻,学生们交流汇报学习情况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果分享的过程。

⑴ 生:我从“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体会到外公非常的思念祖国。因为当读到这些思念家乡的唐诗宋词,外公就流下眼泪,可见他是多么的思念祖国。

师:是啊,此时的外公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我们在读这句时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应该慢一点。

生:语气要深沉一些。

师:那就让我们试着读出外公的伤感。

(学生试读、个人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华侨老人不能回国的伤感。

⑵ 生:我从“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体会到外公非常的喜欢梅花。

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轻轻刮去污迹”和“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两处外公的动作体会到的。因为外公很喜欢墨梅图才会如此的小心。

师:我们在读这句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读?

生:要读的非常轻。

师:那就让我们来试着读出外公的这种小心。

(学生试读、个人读有些不到位)

师:这位外公动作还不够轻,再轻一些。

(学生再读)

师:从外公的动作我们能体会到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你还能从其他方面感受到吗?

生:“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训斥妈妈的话,可以看出外公非常生气,可见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

师:那就让我们把外公的气愤表达出来。

(学生试读、个人读。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情况下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点评:教师真诚地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⑶ 过渡:

外公如此的喜欢这幅墨梅图,它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呢?

⑷ 多媒体放映墨梅图:

师:这就是那幅外公喜爱的墨梅图,大家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外公为什么如此的喜欢它?因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它象征着什么?

生:因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外公对我的教导和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就用朗读把外公对梅花的这种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试读并进行评价)

师:老师也想来表达一下外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老师朗读,学生评价,学生和老师比赛读。)

点评: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始终是学习中的一员。

师:在我们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多少“有品格,有灵魂,有气节”的人物。此时,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刘胡兰,她宁死也不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单,被敌人砸死在了铡刀之下。

师:这就是像梅花一样,不肯低头折节的刘胡兰。

生:谭嗣同为了变法,宁可去死也不向慈禧太后低头。

师:这些英雄人物就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即使是在幸福生活的今天,当“非典”突然袭来时,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东南亚发生巨大海啸,我们的医疗队员为灾区人民医治伤病。他们不就是这朵朵梅花吗?让我们一起赞梅花,赞英雄。齐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课文)

⑸ 现在,你能回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了吗?

生: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这就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民族魂。

(教师板书:民族魂)

⑹ 过渡:

载着无尽思念的船儿越飘越远,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要回来!相信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都被一种真情深深的震撼着,震撼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教师板书:爱国心)

四、布置作业

女儿走了,莺儿也走了,孤独的华侨老人独自一人留在了异国他乡。请你展开想象,以“每当我看到这幅墨梅图,仿佛……”为开头,续写课文。

【总评】

1、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深层次地读,从文中质疑,又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处在跃跃欲试的发现欲望之中。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的教学始终,学生读书,学生感悟,学生传情,课堂上流动着令人感动的浓浓的爱国情和淡淡的思乡愁。

2、教师指导有方,课堂上充溢着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外部环境,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3、课后作业安排得巧妙、自然:

语文课既练了读,又练了写,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得到充分体现。

6、《梅花魂》教学实录

《梅花魂》教学实录一

《梅花魂》教学实录一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漂泊、颇负盛名、气节、欺凌、珍藏、顶天立地、秉性、眷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抓住事例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含义,体会华侨老人爱梅花更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实录: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板书:花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说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生1:我最喜欢茉莉花,因为它芳香扑鼻。

生2:我最喜欢菊花,因为它开放于金秋时节,象征着淡泊名利,显得那么清高。

生3:我最喜欢梅花,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上,我懂得了如何学会坚强,学到了如何做人!

师:(惊喜地,像找到了知音,赶紧顺着话上)有这样一位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华侨老人,他生前也和你一样对梅花也特殊的钟爱。(板书:梅)同学们可以背诵出你们知道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吗?

生:(一齐背诵)《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墨梅》“我家洗砚……”

师:梅花自古以来就以它高洁、傲霜的品格历经岁月的风霜而愈加引人向往,那么课文中的这位华侨老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这么喜欢梅花呢?今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梅花魂》就明白了。(红色笔板书:魂)

【点评】

通过启发学生谈话,使学生对梅花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显得水到渠成。

二、引导探索,合作求知。

(一)读题,揭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齐读题目。

生:(高声齐读)梅花魂。

师:有谁知道“魂”是什么意思?

生1:指灵魂。

生2:指品格。

生3: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生4:我认为在课文中“魂”应理解为精神。

师:对,“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中华魂”,“民族魂”的“魂”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梅花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深入学习课文。

【点评】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爱好。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师:幻灯出示思考题: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后汇报:课文围绕梅花写了有关外祖父的五件事。

师:哪五件?

生:(互相补充完成)第一件事是写外祖父教作者读唐诗宋词;第二件事是写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第三件事是写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哭了;第四件事是写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作者;第五件事是写外祖父送绣梅手绢给作者。

【点评】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借助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通过自学,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再读课文,品味课文。

师:同学们说得多具体,说得多好啊!现在请同学们再深入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幻灯中的思考题,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理解。幻灯出示:

1、文中的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了解自学情况。

(生汇报)

生1:我认为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的人。

生2:我认为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爱国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充分体现了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爱国的人呢?让人感动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因为这个句子体现了外祖父因年迈无法回归祖国的伤心。

师:说得很好,那请同学们用一种伤心的口气读一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外祖父无法回归的伤心之情。

生:读得很投入,进入了文中的意境。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动的呢?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因为这两个句子通过对外祖父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梅的钟爱,“清白”一词更点出了梅的品格。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深入,还有吗?

生:我觉得课文中“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最让你感动呢?

生:因为我被外祖父这种爱国之情感动了。

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外祖父教作者读唐诗宋词中体会到的。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外祖父经常教“我”读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句,就勾起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就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师:体会得很深刻。那么这些诗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生:用凄愁的语气读。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凄愁的口气读一读这些诗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动情,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外祖父流泪的吗?

生:外祖父在外孙女临行回国送绣梅手绢给外孙女的时候,外祖父泪眼蒙眬了。

师:外祖父思念祖国却无法回归,老人家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呢?还有特殊让人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觉的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特殊让人感动,因为这段话借梅花寄托了老人家的感情。

师:哦?让我们去看看。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外孙女。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象白发苍苍的外祖父正对着他的外孙女郑重地、深情地讲这番话。谁来读读这一段话呢?

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大家在听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什么呢?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茫茫雪原,此时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这苍莽的雪海中,所有的花都瑟缩着不敢开放,只有梅花不怕,它反而开得更精神更秀气了。

师:哦!想象得太好了!这就是“梅花魂”。这梅花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板书:梅花中国花)这梅花外祖父把它作为什么的象征呢?

生:作为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

师:中华民族的气节是什么?

生:中华民族的气节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想一想,你所了解的民族人物中谁有这样的气节?

生1:江姐。

生2:吉鸿昌。

生3:文天祥。

生4:屈原。

生5:苏武。

生6:钱学森。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涌现出多少这样的气节人物真是数不胜数,是他们凝成了我们不朽的民族之魂!(板书:梅花魂民族魂)此刻,大家的心情肯定跟老师一样激情澎湃,那就放开声音将你对梅花的敬佩和对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崇敬之情读出来吧!

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

师:这一段话的确让人特殊的感动,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当初外祖父为什么要保存这幅墨梅图吗?(指导看书本插图——墨梅图)现在为什么又把它送给外孙女呢?

生:当初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寄托他的爱国之情,同时也使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这种秉性,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师:从《梅花魂》中我们体会到这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和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侨居海外的千千万万游子的一片赤子之情啊!这首歌就是他们的心声,这首歌就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请听《我的中国心》。(欣赏下载好的歌曲《我的中国心》。)

(板书:赤子心、爱国情。)

生:非常专注地倾听,陷进了意境中。

【点评】

小学生喜欢新奇、民主、自由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选择,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关注学生的不同感受,让学生自由选取自己认为受感动的地方说说,老师鼓励学生个性的感悟,包容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让学生既可通过独立自主,又可通过小组合作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恰当地把歌曲引进课堂,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深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学法灵活多样,教师引导得当,课堂效果显著。

三、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师:同学们,落叶是应该归根的,但身在异国的外祖父最后却葬身异国,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他的后代却遵照他的遗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也算是一种弥补吧!你想象一下,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面对外祖父的遗照会说些什么呢?(幻灯出示问题)

生:亲爱的外祖父,现在故乡的梅花又盛开了!而我们一家人也遵照你的遗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你曾经把你的思乡情、爱国心都寄托在那清白的梅花上,你一直保持着梅花的秉性,你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而我也渐而默化地从你的身上受到了教育,我也会像你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身在异国他乡的你,安息吧!

生:……

【点评】让学生想象对外祖父说的话,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梅花魂》读后感。

【点评】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读后的体会,既是读与写的紧密结合,又是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升华,让学生通过读写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评】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有如下特点: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导”。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方案。这节课从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到作业的布置,每一环节都无不体现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声情并茂的“导”更是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入情入境地抓住事例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显著。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内指导学生自学,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扫清障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以往繁琐的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并尊重了学生个性的选择,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深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了三维目标。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分析

7、《梅花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天了。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其实啊,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和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是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配《梅花三弄》曲梅花组画面)在乐曲中娓娓而述: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梅花她有魂吗?我怀着不解读了它。被她所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慎重地、用心地学它。齐读课题。

生:梅花魂。

师:请你们带着预习的感受再读题目。

(生读体会语感)

生:梅花──魂──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生:课文写了“我”的外祖父爱梅花。

师:“我”是谁呢?

生:“我”是指作者陈慧英。

生:我觉得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莺儿。课文讲的是身在异国的莺儿的外祖父爱梅花的事。

师:课文是通过五件小事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的老人的。

(出示五件事,生读)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我”无意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大发脾气;因不能回国,外祖父哭了;临别,外祖父送我墨梅图;离别送我梅花手绢)

师:你觉得哪些事让你感觉到外祖父爱梅呢?

生:是第2、4、5这三件小事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

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联系当时的背景。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用朗读的方式。

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生阅读学习。

师:哪些同学读懂了?

生:我从上文知道,外祖父特别疼爱莺儿,真可谓“捧在用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就因为莺儿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竟然大发脾气,梅花还比外孙女重要。她太爱梅花了。

生:我们平常吧,不管玩什么,外公都会给的。隔辈疼嘛。根本不会为一幅画而动怒的。

生:我是抓关键词语理解的。“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个“轻轻”一个“细绸子”还有一个:“慢慢”都能看出外祖父笑梅花。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生:我补充一下。要是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说弄脏没啥。丢了也不可惜的。要么就胡乱一擦了事。可外祖父不一样。

生:我是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示的。(生朗读)

师:是啊!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希罕呢?有什么希罕呢?谁能告诉我?

生:我们学过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是值得赞美的。

生:还有王安石说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我从下文13自然段知道梅花有品性,有灵魂。

师:同学们再细细读,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生读)

生: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生: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师:同学们找出这句话勾画下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说人。

生:梅花本是一种植物,一般用“它”而这里却用的是“她”

师:对。同学们读得认真。联系上下文想想。她指什么呢?

生:她表面看是指梅花,其实是指下文“有气节的人物”

生:应该是指“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梅花在冬天开,而“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像梅花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也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谁能说说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秦始皇。

师:大家能用一两句话说出理由吗?比如“统一中国,功不可没”的秦始皇,“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谭嗣同。

生:精忠报国,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师:对。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孔子之家语博大精深,诸葛亮神机妙算,郑成功收复台湾,孙中山不屈不挠,他们个个都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人物!

师: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生诵读13自然段。)

师:外祖父把他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我”。临别时还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同学们。你们见过梅吗?她是什么颜色?

生:腊梅有黄色的。

生:梅花也有粉红色的。有点像桃花。

生:有的梅像雪一样白。

师:这方手绢上的呢?

生:是血色的。

多媒体播放《我的中国心》。

师:血是生命的颜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的一颗爱国心啊!

师:让我们一起诵读15自然段吧。

师: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就让他那颗眷恋祖国之心长留星州吧。

师:让我们把心回到梅花上来,打开我送给你们的梅花图,这是一幅略显单调的图画,希望你能妙笔生花,写上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语句。

(学生思索书写)

生:我在这幅画上写了一副对联:梅花魂,爱国心。

生:我写的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生:我写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师:把你们题写的这幅诗画送给你今天在座的朋友吧?

(学生交流作品)

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

师:

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时节,转瞬,冬天就会来临,你或许会惧怕,会埋怨冬天的寒冷而裹足不前。不过,我相信,今天我们学了《梅花魂》一定会在严冬里给你添一份信念,添一缕阳光。在你春风得意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在不如意时,牢记“若非 。

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并深深祝愿你能把它带入你的家庭,融入你的生活,感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一生都会活得非常精彩而温暖!

【评析】

《梅花魂》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在极平实的语言中饱蘸作者对深爱梅花实为爱国的外祖父的深深怀念与敬仰。教者在教学中能稳稳把握文脉,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等多维度的体验。

这堂课从教者的角度来看,教者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教者避开烦琐的点,而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用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老师还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与内心的情感资源。从而使全部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化。教者教育思想是开放的。

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无疑,能让课堂如此灵动起来源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8、《梅花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天了。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其实啊,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和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是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配《梅花三弄》曲梅花组画面)在乐曲中娓娓而述: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梅花她有魂吗?我怀着不解读了它。被她所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慎重地、用心地学它。齐读课题。

生:梅花魂。

师:请你们带着预习的感受再读题目。

(生读体会语感)

生:梅花──魂──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生:课文写了“我”的外祖父爱梅花。

师:“我”是谁呢?

生:“我”是指作者陈慧英。

生:我觉得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莺儿。课文讲的是身在异国的莺儿的外祖父爱梅花的事。

师:课文是通过五件小事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的老人的。

(出示五件事,生读)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我”无意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大发脾气;因不能回国,外祖父哭了;临别,外祖父送我墨梅图;离别送我梅花手绢)

师:你觉得哪些事让你感觉到外祖父爱梅呢?

生:是第2、4、5这三件小事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

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联系当时的背景。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用朗读的方式。

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生阅读学习。

师:哪些同学读懂了?

生:我从上文知道,外祖父特别疼爱莺儿,真可谓“捧在用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就因为莺儿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竟然大发脾气,梅花还比外孙女重要。她太爱梅花了。

生:我们平常吧,不管玩什么,外公都会给的。隔辈疼嘛。根本不会为一幅画而动怒的。

生:我是抓关键词语理解的。“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个“轻轻”一个“细绸子”还有一个:“慢慢”都能看出外祖父笑梅花。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生:我补充一下。要是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说弄脏没啥。丢了也不可惜的。要么就胡乱一擦了事。可外祖父不一样。

生:我是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示的。(生朗读)

师:是啊!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希罕呢?有什么希罕呢?谁能告诉我?

生:我们学过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是值得赞美的。

生:还有王安石说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我从下文13自然段知道梅花有品性,有灵魂。

师:同学们再细细读,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生读)

生: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生: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师:同学们找出这句话勾画下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说人。

生:梅花本是一种植物,一般用“它”而这里却用的是“她”

师:对。同学们读得认真。联系上下文想想。她指什么呢?

生:她表面看是指梅花,其实是指下文“有气节的人物”

生:应该是指“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梅花在冬天开,而“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像梅花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也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谁能说说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秦始皇。

师:大家能用一两句话说出理由吗?比如“统一中国,功不可没”的秦始皇,“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谭嗣同。

生:精忠报国,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师:对。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孔子之家语博大精深,诸葛亮神机妙算,郑成功收复台湾,孙中山不屈不挠,他们个个都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人物!

师: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生诵读13自然段。)

师:外祖父把他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我”。临别时还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同学们。你们见过梅吗?她是什么颜色?

生:腊梅有黄色的。

生:梅花也有粉红色的。有点像桃花。

生:有的梅像雪一样白。

师:这方手绢上的呢?

生:是血色的。

多媒体播放《我的中国心》。

师:血是生命的颜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的一颗爱国心啊!

师:让我们一起诵读15自然段吧。

师: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就让他那颗眷恋祖国之心长留星州吧。

师:让我们把心回到梅花上来,打开我送给你们的梅花图,这是一幅略显单调的图画,希望你能妙笔生花,写上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语句。

(学生思索书写)

生:我在这幅画上写了一副对联:梅花魂,爱国心。

生:我写的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生:我写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师:把你们题写的这幅诗画送给你今天在座的朋友吧?

(学生交流作品)

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

师:

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时节,转瞬,冬天就会来临,你或许会惧怕,会埋怨冬天的寒冷而裹足不前。不过,我相信,今天我们学了《梅花魂》一定会在严冬里给你添一份信念,添一缕阳光。在你春风得意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在不如意时,牢记“若非 。

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并深深祝愿你能把它带入你的家庭,融入你的生活,感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一生都会活得非常精彩而温暖!

【评析】

《梅花魂》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在极平实的语言中饱蘸作者对深爱梅花实为爱国的外祖父的深深怀念与敬仰。教者在教学中能稳稳把握文脉,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等多维度的体验。

这堂课从教者的角度来看,教者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教者避开烦琐的点,而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用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老师还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与内心的情感资源。从而使全部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化。教者教育思想是开放的。

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无疑,能让课堂如此灵动起来源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9、《梅花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天了。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其实啊,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和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是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配《梅花三弄》曲梅花组画面)在乐曲中娓娓而述: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梅花她有魂吗?我怀着不解读了它。被她所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慎重地、用心地学它。齐读课题。

生:梅花魂。

师:请你们带着预习的感受再读题目。

(生读体会语感)

生:梅花──魂──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生:课文写了“我”的外祖父爱梅花。

师:“我”是谁呢?

生:“我”是指作者陈慧英。

生:我觉得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莺儿。课文讲的是身在异国的莺儿的外祖父爱梅花的事。

师:课文是通过五件小事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的老人的。

(出示五件事,生读)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我”无意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大发脾气;因不能回国,外祖父哭了;临别,外祖父送我墨梅图;离别送我梅花手绢)

师:你觉得哪些事让你感觉到外祖父爱梅呢?

生:是第2、4、5这三件小事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

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联系当时的背景。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用朗读的方式。

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生阅读学习。

师:哪些同学读懂了?

生:我从上文知道,外祖父特别疼爱莺儿,真可谓“捧在用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就因为莺儿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竟然大发脾气,梅花还比外孙女重要。她太爱梅花了。

生:我们平常吧,不管玩什么,外公都会给的。隔辈疼嘛。根本不会为一幅画而动怒的。

生:我是抓关键词语理解的。“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个“轻轻”一个“细绸子”还有一个:“慢慢”都能看出外祖父笑梅花。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生:我补充一下。要是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说弄脏没啥。丢了也不可惜的。要么就胡乱一擦了事。可外祖父不一样。

生:我是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示的。(生朗读)

师:是啊!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希罕呢?有什么希罕呢?谁能告诉我?

生:我们学过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是值得赞美的。

生:还有王安石说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我从下文13自然段知道梅花有品性,有灵魂。

师:同学们再细细读,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生读)

生: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生: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师:同学们找出这句话勾画下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说人。

生:梅花本是一种植物,一般用“它”而这里却用的是“她”

师:对。同学们读得认真。联系上下文想想。她指什么呢?

生:她表面看是指梅花,其实是指下文“有气节的人物”

生:应该是指“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梅花在冬天开,而“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像梅花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也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谁能说说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秦始皇。

师:大家能用一两句话说出理由吗?比如“统一中国,功不可没”的秦始皇,“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谭嗣同。

生:精忠报国,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师:对。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孔子之家语博大精深,诸葛亮神机妙算,郑成功收复台湾,孙中山不屈不挠,他们个个都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人物!

师: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生诵读13自然段。)

师:外祖父把他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我”。临别时还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同学们。你们见过梅吗?她是什么颜色?

生:腊梅有黄色的。

生:梅花也有粉红色的。有点像桃花。

生:有的梅像雪一样白。

师:这方手绢上的呢?

生:是血色的。

多媒体播放《我的中国心》。

师:血是生命的颜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的一颗爱国心啊!

师:让我们一起诵读15自然段吧。

师: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就让他那颗眷恋祖国之心长留星州吧。

师:让我们把心回到梅花上来,打开我送给你们的梅花图,这是一幅略显单调的图画,希望你能妙笔生花,写上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语句。

(学生思索书写)

生:我在这幅画上写了一副对联:梅花魂,爱国心。

生:我写的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生:我写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师:把你们题写的这幅诗画送给你今天在座的朋友吧?

(学生交流作品)

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

师:

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时节,转瞬,冬天就会来临,你或许会惧怕,会埋怨冬天的寒冷而裹足不前。不过,我相信,今天我们学了《梅花魂》一定会在严冬里给你添一份信念,添一缕阳光。在你春风得意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在不如意时,牢记“若非 。

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并深深祝愿你能把它带入你的家庭,融入你的生活,感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一生都会活得非常精彩而温暖!

【评析】

《梅花魂》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在极平实的语言中饱蘸作者对深爱梅花实为爱国的外祖父的深深怀念与敬仰。教者在教学中能稳稳把握文脉,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等多维度的体验。

这堂课从教者的角度来看,教者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教者避开烦琐的点,而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用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老师还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与内心的情感资源。从而使全部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化。教者教育思想是开放的。

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无疑,能让课堂如此灵动起来源于学生思维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