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牢印此四个生字以及多音字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出示了鸡妈妈的图片,随即让孩子们:跟鸡妈妈打声招呼?

鸡妈妈家有件喜事儿,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板书课题)咱们去瞧瞧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求:努力读正确、读通顺。

(2)故事里生字宝宝等不及了,急着出来和我们交朋友呢!谁已经认识他们了?带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即、牢固、脚印、从此)领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得很好。瞧!鸡妈妈来欢迎我们了。读读第一自然段,鸡妈妈的新房子怎么样?

2.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牢固就是(坚固、结实。)

用上了既又,把新房子的两大优点都放在一起写出来了。

4.鸡妈妈的新房子除了漂亮、牢固,你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

(说说自己对新房子的感受。教师板书:美观、结实、舒适、实用等)

你能从这些词中选择两个,说说鸡妈妈的房子既又。

扩展:天安门红墙黄瓦,既又。

5.一起读第一段。

(二)学习2-6自然段。

1.谁对鸡妈妈的新房子提意见了?他们提了什么意见呢?自己读2..6.自然段,找一找,用直线把他们的意见划下来。

板书:鹅大哥

狐狸

鹅大哥的意见是什么?指名读。(房子造得不错,如果墙上开个窗就更好了。)

2.鹅大哥提出的意见好吗?从哪儿能看出来?自由读3自然段。

指名说。

教师引读:是呀!夏天到了,鸡妈妈的房子里又闷又热。鸡娃娃都生病了,鸡妈妈这才想起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隔窗。这样清新的空气进来了,屋里凉快多了,鸡娃娃的病也慢慢好了。

3.看来,鹅大哥是关心鸡妈妈,真心为鸡妈妈好,他的意见是善意的,(板书善意)

4.那你能当这只鹅大哥来对这只鸡妈妈提意见吗?

表演,评价(看得出,你很关心鸡妈妈的。嗯,你为鸡妈妈着想的。善意的提)

5.那鸡妈妈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回答问题。板书:多听别人的意见

6.狐狸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呢?齐读

7.那么狐狸提的这个建议怎么样?从哪儿看出。

8.一天,鸡妈妈从外面回到家,发现少了一只鸡娃娃,她到处找也没有找到。忽然,她在窗台上发现了狐狸的脚印。原来,狐狸说你家的窗子在开大一点儿就更好了。为的是什么?

狐狸的建议是为了自己,对鸡妈妈来说是不怀好意的(板书:恶意)

9.这只不怀好意的狐狸会怎么来提意见呢?

谁能试试看。评价:演得很好,演出了狐狸的狡猾。

10.这件事后,鸡妈妈得出结论(指板书):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那谁的意见可以听,谁的意见不可以听呢?

11.总结:对,象狐狸这样坏人的话不可以听。如果想鹅大哥这样好心的建议我们就要听。要多听别人的意见,但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12.鸡妈妈明白这个道理?赶紧,从此鸡娃娃再也没有少过。

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引导学生理解从此。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这个故事里,你知道什么道理?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2、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牢印此四个生字以及多音字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出示了鸡妈妈的图片,随即让孩子们:跟鸡妈妈打声招呼?

鸡妈妈家有件喜事儿,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板书课题)咱们去瞧瞧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求:努力读正确、读通顺。

(2)故事里生字宝宝等不及了,急着出来和我们交朋友呢!谁已经认识他们了?带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即、牢固、脚印、从此)领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得很好。瞧!鸡妈妈来欢迎我们了。读读第一自然段,鸡妈妈的新房子怎么样?

2.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牢固就是(坚固、结实。)

用上了既又,把新房子的两大优点都放在一起写出来了。

4.鸡妈妈的新房子除了漂亮、牢固,你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

(说说自己对新房子的感受。教师板书:美观、结实、舒适、实用等)

你能从这些词中选择两个,说说鸡妈妈的房子既又。

扩展:天安门红墙黄瓦,既又。

5.一起读第一段。

(二)学习2-6自然段。

1.谁对鸡妈妈的新房子提意见了?他们提了什么意见呢?自己读2..6.自然段,找一找,用直线把他们的意见划下来。

板书:鹅大哥

狐狸

鹅大哥的意见是什么?指名读。(房子造得不错,如果墙上开个窗就更好了。)

2.鹅大哥提出的意见好吗?从哪儿能看出来?自由读3自然段。

指名说。

教师引读:是呀!夏天到了,鸡妈妈的房子里又闷又热。鸡娃娃都生病了,鸡妈妈这才想起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隔窗。这样清新的空气进来了,屋里凉快多了,鸡娃娃的病也慢慢好了。

3.看来,鹅大哥是关心鸡妈妈,真心为鸡妈妈好,他的意见是善意的,(板书善意)

4.那你能当这只鹅大哥来对这只鸡妈妈提意见吗?

表演,评价(看得出,你很关心鸡妈妈的。嗯,你为鸡妈妈着想的。善意的提)

5.那鸡妈妈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回答问题。板书:多听别人的意见

6.狐狸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呢?齐读

7.那么狐狸提的这个建议怎么样?从哪儿看出。

8.一天,鸡妈妈从外面回到家,发现少了一只鸡娃娃,她到处找也没有找到。忽然,她在窗台上发现了狐狸的脚印。原来,狐狸说你家的窗子在开大一点儿就更好了。为的是什么?

狐狸的建议是为了自己,对鸡妈妈来说是不怀好意的(板书:恶意)

9.这只不怀好意的狐狸会怎么来提意见呢?

谁能试试看。评价:演得很好,演出了狐狸的狡猾。

10.这件事后,鸡妈妈得出结论(指板书):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那谁的意见可以听,谁的意见不可以听呢?

11.总结:对,象狐狸这样坏人的话不可以听。如果想鹅大哥这样好心的建议我们就要听。要多听别人的意见,但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12.鸡妈妈明白这个道理?赶紧,从此鸡娃娃再也没有少过。

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引导学生理解从此。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这个故事里,你知道什么道理?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鸡妈妈的新房子教案

学习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能明白文中阐述的道理,并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与他人交流自已的感受和想法。

重难点:读书方法的掌握、运用。

课时: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课件,故事画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会读书吗?

用自已喜欢的语气读这句话-我爱阅读。

送你们一个好听的故事-《鸡妈妈的新房子》。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过程:

自读故事,了解大意。(带着问题,从课题入手,边读边思是佷好的阅读方法)

说你读懂了什么?

提出不懂的问题。

引导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再读课文。

提学生提不出的问题,引导思考解决。

(表层-深层过渡)

三、引导总结归纳课文内容及道理。

四、总结学法。

五、用学到的方法去读课文,进一步感悟文中道理。

六、推荐相关阅读:

《骑驴》《小猴戴眼镜》

七、总结交流,谈阅读收获:

这三则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联系实际生活,对你有什么启发?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阅读能带给我们无限灵感和快乐,还能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让我们学会阅读,尽情的支享受阅读吧!

《鸡妈妈的新房子》反思

《鸡妈妈的新房子》一课,是本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在阅读的基础上,目的在于告诉孩子们,好听的话固然人人爱听,但光别人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去分析思考,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思考、学习本课,旨在让孩子们喜欢阅读,在喜欢阅读的基础上去入情、探理这是第一步。其二是若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就更好了。本册本单元的训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教材都作了集中的整合处理。但作为选学课文,是否能找到契合点,让孩子们既能纵向的挖掘,又有横向的联系,使自已的思维活跃起来,继而达到最大程度上的收获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在教材之间的联系上作为思考选择,最终选定《骑驴》(园地中的阅读篇目),《小猴戴眼镜》(试卷中的阅读)作为推荐相关阅读篇目。打破了精读课文中的逐字逐句推敲的阅读方式。作为一次新的尝试,在教学中发现,在教学中发现,利用这种方法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量的增大,也有效提高了阅读能力,学生兴趣较浓,且又训练了善于联系总结、归纳事物相同点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外来信息,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有一定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这种尝试让我感到兴奋、快乐,相信孩子们也喜欢这种别开生面的阅读方式,愿我们和孩子共同尝试、发现、进步、收获。

4、二年级语文上册《鸡妈妈的新房子》教案

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下面是小编整理出来的二年级语文上册《鸡妈妈的新房子》教案,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牢”“印”“此”四个生字以及多音字“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出示了鸡妈妈的图片,随即让孩子们:“跟鸡妈妈打声招呼?”

鸡妈妈家有件喜事儿,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板书课题)咱们去瞧瞧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求:努力读正确、读通顺。

(2)故事里生字宝宝等不及了,急着出来和我们交朋友呢!谁已经认识他们了?带大家和他们打个

招呼?(即、牢固、脚印、从此)领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得很好。瞧!鸡妈妈来欢迎我们了。读读第一自然段,鸡妈妈的新房子怎么样?

2.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牢固”就是——(坚固、结实。)

用上了“既……又……”,把新房子的两大优点都放在一起写出来了。

4.鸡妈妈的新房子除了漂亮、牢固,你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

(说说自己对新房子的感受。教师板书:美观、结实、舒适、实用等)

你能从这些词中选择两个,说说“鸡妈妈的房子既……又……”。

扩展:天安门红墙黄瓦,既……又……。

5.一起读第一段。

(二)学习2-6自然段。

1.谁对鸡妈妈的新房子提意见了?他们提了什么意见呢?自己读2.—.6.自然段,找一找,用直线

把他们的意见划下来。

板书:鹅大哥

狐狸

鹅大哥的意见是什么?指名读。(房子造得不错,如果墙上开个窗就更好了。)

2.鹅大哥提出的意见好吗?从哪儿能看出来?自由读3自然段。

指名说。

教师引读:是呀!夏天到了,鸡妈妈的房子里——又闷又热。鸡娃娃都——生病了,鸡妈妈这才想

起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隔窗。这样——清新的空气进来了,屋里凉快多了,鸡娃娃的病也慢慢好了。

3.看来,鹅大哥是关心鸡妈妈,真心为鸡妈妈好,他的意见是——善意的,(板书善意)

4.那你能当这只鹅大哥来对这只鸡妈妈提意见吗?

表演,评价(看得出,你很关心鸡妈妈的。嗯,你为鸡妈妈着想的。善意的提)

5.那鸡妈妈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回答问题。板书:多听别人的意见

6.狐狸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呢?齐读

7.那么狐狸提的这个建议怎么样?从哪儿看出。

9.一天,鸡妈妈从外面回到家,发现少了一只鸡娃娃,她到处找也没有找到。忽然,她在窗台上发

现了狐狸的脚印。7.原来,狐狸说“你家的窗子在开大一点儿就更好了。”为的是什么?

狐狸的建议是为了自己,对鸡妈妈来说是不怀好意的(板书:恶意)

8.这只不怀好意的狐狸会怎么来提意见呢?

谁能试试看。评价:演得很好,演出了狐狸的狡猾。

10.这件事后,鸡妈妈得出结论(指板书):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那谁的意见可以听,谁的意见不可以听呢?

11.总结:对,象狐狸这样坏人的话不可以听。如果想鹅大哥这样好心的建议我们就要听。要多听

别人的意见,但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12.鸡妈妈明白这个道理?“赶紧”,从此鸡娃娃再也没有少过。

“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引导学生理解从此。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这个故事里,你知道什么道理?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5、教版小学人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6、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会写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和方法。

4、使学生产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理解每个小节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这是一首诗。

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

学生默读、小声读,指名读。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老师指导学习难字。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书写。要把字写端正,注意笔画笔顺。

五、初读课文。

1、默读、小声读、指名读。

2、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六、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有什么办法呢?

二、朗读感悟

1、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自由读。

3、指名读,评议。

三、学习第一节。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四、学习2—4节。

1、小组合作学习: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小组里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5、读一读,试着背下来。

五、学习第五节

这节告诉我们什么?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课书,我们知道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大自然当中的知识很多很多,你要到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

七、背诵比赛。

7、人教新课标二上: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课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二位客人,它们都是谁呢?(课件1)你们对它们的印象是怎样的? 课件2

2、师:它们听说鸡妈妈最近造了一座新房子,就让它们带着我们一起去参观《鸡妈妈的新房》。

3、板书 选读5、《鸡妈妈的新房子》,齐读

二、学习2——6自然段,明理

㈠、过渡语:鹅大哥和狐狸看到新房子了,可是他们却对新房子,提出了自己建议,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读这篇课文,找找他们分别提出了什么建议呢?用波浪线划出。

师范读课文。

要求:用波浪线划出鹅大哥和狐狸提了什么意见?用波浪线划出。并课件3出示:

我们参观完了新房,你们觉得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房子?(既美丽又坚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鹅大哥(图):“房子造得不错,如果在墙上开个窗就更好了。”

狐 狸(图):“你家的窗子再开大一点儿就更好了。”

2、鹅大哥可是鸡妈妈的好朋友,他会怎么向鸡妈妈提意见呢?谁来当当鹅大哥,向鸡妈妈建议一下.(个别读.评价引导:多有礼貌的鹅大哥呀!谁能再来读读吗?)我们一起来当当鹅大哥,向鸡妈妈提意见.齐读

3、鹅大哥是这样的有礼貌,可是鸡妈妈听了却怎么样?(不高兴)它为什么不高兴,他会怎么想呢?(生;鸡妈妈会想:……)

4、那鹅大哥的意见到底好不好呢?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找理由。

5、交流并指导朗读。

没开窗:夏天到了,鸡妈妈的房子又闷又热。鸡娃娃都生病了。

开了窗:“清新的空气进来了,屋里凉快多了,鸡娃娃的病也慢慢好了

6、指名读,没开窗的房子是怎样的

7、指名读,开了窗的房子又是怎样的

8、鸡妈妈,你的屋里凉快多了,鸡娃娃的病也慢慢好了,鸡妈妈非常高兴,它会对鹅说些什么?

9、课件3:齐读;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板书:善意 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㈡过渡语:鹅大哥的建议是善意的,帮了鸡妈妈一个大忙,让我们再来看看狐狸的建议吧!

1、再次出示狐狸提的意见。狐狸又会怎么向鸡妈妈提意见?分男女生读。“你家的窗子再开大一点儿就更好了。”

2、鸡妈妈听了狐狸的话,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

生: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于是她?就把窗子开得大大的。

3、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老师引读)一天,鸡妈妈从外面回到家,发现少了一只鸡娃娃,她到处找也没有找到。小河边找过了,没有鸡娃娃,树林边找过了,没有鸡娃娃。它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难过)

4、谁来读一读

5、鸡妈妈是多么的伤心,难过啊!(齐读)让我们一起读来读读这个不幸的消息吧。

6、就在鸡妈妈伤心欲绝的时候,忽然,她在窗台上发现了狐狸的脚印。鸡妈妈一下子明白了……鸡妈妈明白了什么?

7、生回答。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狐狸为什么让鸡妈妈把窗开大些吗,像狐狸这种不怀好意的建议,鸡妈妈又是怎样说的?

8、课件出示3: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齐读

板书 恶意 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谁的意见能听?谁的意见不能听呢?生反馈

9、师小结:是呀!对真心诚意帮助你的人的意见----要听。花言巧语、不怀好意的人的意见----不要听。

三、拓展练习

师过度语:如果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意见,该怎样分辨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拓展)

师小结:今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分辨对错,明辨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

四、总结课文

1、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说说:鹅大哥是( )的;狐狸又是什么样的;鸡妈妈又是什么样的鸡妈妈呢?(课件)

2、师总结:今天鸡妈妈把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也是在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今后在生活中 生:要多听别人的意见,但并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齐读(课件出示)

8、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教案教学设计

1悯农(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1悯农(二)

李绅

难字:颗闲饿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词语,写完后,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3、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提问:读懂了诗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说明: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家人各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衫,那位妇人的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

3、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遭人痛恨的。

三、朗读古诗

1、配乐听老师范读并评议诵读情况。

2、伴着音乐自己练习朗读。

3、在小组内参与朗读,互相学习。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练习巩固

完成书中的第4题。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检查第4题,进行自评。

2、把《悯农二首》背给家人听。

2蚕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社会的痛恨。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蚕妇昨归泪遍满者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蚕、妇、昨、遍、养”让学生自己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养蚕昨日归来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2蚕妇(张俞)

难字:昨蚕妇满养

归茫着

9、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小擂台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唐朝大诗人李白。(相同的内容不重复)

二、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夜宿山寺》

三、学习新课

1、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2、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自己读古诗,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4、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宿寺危摘辰敢恐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危:上面是,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

寺:庙。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语:说话。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5)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6)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5、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摘:左窄右宽,同字框里是“古”。

敢:左右宽窄,高低一样,右边是四笔写成。

寺:第三笔横要长一些。

惊:左窄右宽。

恐: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要写得紧凑些。

“宿、危、辰”三个字让学生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高百尺,

手可()()()。

()()高声语,

()()天上人。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3夜宿山寺(李白)

难字:宿危摘辰敢

4梅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几枝盛开的腊梅,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赞美梅花的诗——《梅花》。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回忆学习的步骤,进行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梅墙数寒独遥暗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墙:第五笔是“竖”

遥:熟字“摇”去掉提手旁,换上走之底,就是“遥远”的“遥”。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数:几

凌:冒着,顶着。

寒:严寒,(交待出这是冬季)。

遥:远。

为:因为。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随风飘过来。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学生进行朗读,而后评议。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看拼音填空

línɡ()寒yáo()远

()巧()动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字组词

每()()

()()

3、背诵古诗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4梅花(王安石)

难字:墙遥寒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1)让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梅花不怕寒冷,在百花早已凋零的时候,勇敢地绽开笑脸,斗雪傲霜。从“凌寒独自开”这句看出来;诗人还赞扬了梅花的美丽,像雪一样洁白,从“遥知不是雪”这句看出来;另外,诗中还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写出了梅花的香味清雅不俗,从“为有暗香来”这句看出来。)

2、教师小结:梅花洁白美丽,芳香独特,而且不争春斗艳,在寒冷的冬季,不畏严寒,竞相开放,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运用恰当的笔墨描绘了百花凋零,唯梅独放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三、欣赏古诗

1、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喜欢哪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2、师生共同欣赏,参加交流活动。

3、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实践尝试

1、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画)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书中的第三题。

2、自己写一首描写梅花的诗,配好插图。(选做)

5江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绝、钓”两个字让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5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

资料提供者: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