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由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用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根据提示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3、学生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张。
《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明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样一定有所感受,那么作者在本文提出了怎样的道德主张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质疑解难、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群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让穷乏者得我与 (4)分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分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论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理方法:
A、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主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B、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用巧妙设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然后说明其原因: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而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例证法、对比论证)
(3)本文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论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教师总结: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层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很喜欢孟子收入初中教材的几篇论理散文,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但唯独对于《鱼我所欲也》有些钟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喜欢于第一小节的推理论证,又是因果推理,又是假设推理,一下两下连老师也被绕晕了,更别提对因果推理、假设推理一无所知的初中生了,以往几轮教到此处我总仅强调一个中心论点,其它如接下来的的论证过程等我就稀里糊涂带过去了,于是下课后总有心里郁闷、颇感失落。但所幸今天却一反常态,教得得心应手,下课后也心情愉快颇觉轻松。仔细回顾,颇有收获。因为这一课我突发奇想,巧妙地采用了举例法来阐述孟子的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把较为深奥的道理巧借妇孺皆知的刘胡兰一例及春节期间发生在本县三洲镇勇救车内落水乘客而英勇牺牲的肖勇和付绍移的事例阐述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教者自己理清了论证思路,学生也轻松地接受了推理方式,所以较难背诵的第一小节在此基础上再检查默写就迎刃而解了。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考前练习、同步练习、总复习
2、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由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用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根据提示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3、学生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张。
《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明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样一定有所感受,那么作者在本文提出了怎样的道德主张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质疑解难、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群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让穷乏者得我与 (4)分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分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论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理方法:
A、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主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B、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用巧妙设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然后说明其原因: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而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例证法、对比论证)
(3)本文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论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教师总结: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层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很喜欢孟子收入初中教材的几篇论理散文,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但唯独对于《鱼我所欲也》有些钟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喜欢于第一小节的推理论证,又是因果推理,又是假设推理,一下两下连老师也被绕晕了,更别提对因果推理、假设推理一无所知的初中生了,以往几轮教到此处我总仅强调一个中心论点,其它如接下来的的论证过程等我就稀里糊涂带过去了,于是下课后总有心里郁闷、颇感失落。但所幸今天却一反常态,教得得心应手,下课后也心情愉快颇觉轻松。仔细回顾,颇有收获。因为这一课我突发奇想,巧妙地采用了举例法来阐述孟子的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把较为深奥的道理巧借妇孺皆知的刘胡兰一例及春节期间发生在本县三洲镇勇救车内落水乘客而英勇牺牲的肖勇和付绍移的事例阐述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教者自己理清了论证思路,学生也轻松地接受了推理方式,所以较难背诵的第一小节在此基础上再检查默写就迎刃而解了。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考前练习、同步练习、总复习
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两课时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本文主张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2021,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小黑板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
二、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三、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七、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板书设计
26、鱼我所欲也
论点: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学设计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2021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两课时】相关推荐文章:
沁园春长沙教案2021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
自己之歌教案设计2021 自己之歌教案设计一等奖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设计两课时
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两课时
高中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两课时
4、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
导读:《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主要要求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 字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4.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朗读练习
1、听录音,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
三、课内研讨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2.难点突破,理解的主旨。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五、拓展延伸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①从全文看,《鱼,我所欲也》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记:
5、九年级上册《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佣豢辖邮?nbsp;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三、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引导学生讨论的论证方法。
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附板书: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①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2〉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
二步: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四、延伸思考并布置作业
1.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2.背诵全文。
3.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6、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 正课
1、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节奏 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佣豢辖邮?nbsp;
4、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 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 再次朗读课文。
三、 小结
1、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3、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 作业
1、 完成课内练习二
2、 熟读课文,并背诵。
7、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学案
内容预览:
《鱼我所欲也》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前检测:
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 时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字词掌握,解释以下词语的含义。
【所欲】 【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使】 【何不用也】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
【呼尔而与之】 【蹴尔】
【不屑】 【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3、课文讲解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 )提出本文的论点: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第二层(从“ ”到“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这一层次所有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第三层(“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 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 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 ”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当堂检测: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并翻译句子。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8、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内容预览:
26.《鱼我所欲也》教案
《孟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 (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 舍生取义
(即“不义”)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 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 不辨礼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是丧失人
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
9、《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3、掌握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 辟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不屑 乡为身死
一、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 概括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二、 结合原文 把握内涵
边讨论边明确
1、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
(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 比_________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二) 庆阳市(09甘肃省)
1.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补充-个论据。(2分)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鱼我所欲也》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2、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四、中考链接(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1、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3.举例 义 生 (3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二)庆阳市(09甘肃省)
答案:1、B D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 鱼 死 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生
取
义
╲反面: 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11、《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
2、整体把握:
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3、重点难点突破:
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
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
作者强调有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因为没有丧失“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论证。
⑵二、三节是事例论证,两种事例形成一种对比。虽然是“一箪食,一豆羹”,但很重要,决定着生死,但有人却不受。而“万钟”虽多,只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却接受了。前者重“义”,后者“不辨礼义”,根本原因是一个保持了“本心”,而另一个丧失了“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们就会重“义”,社会才能安定。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2、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孟子所讲的“礼”“义”与“仁”的区别。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
12、《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⑶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⑷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同学们来还在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做出选择的话,你们仍然会选择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考验。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四、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多媒体显示字音及部分句子节奏)
1、 故不为苟得也(wéi)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五、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贤者能勿丧耳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列出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 学生划出层次,教师点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⑵ 纵观第一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⑶ 教师小结本段: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2、分析第二段:
⑴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把本段可分为三层。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⑵ 在本段中,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⑶ 教师小结: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教师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写作特点:
⑴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⑵ 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⑶ 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布置作业
1、《走进名校》之《鱼我所欲也》。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几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⑴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⑵ 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① 故不为苟得
② 二者不可得兼
③ 如使人之所欲
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⑶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 贤者能勿丧耳。
⑷ “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
⑸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 的主张。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写作: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