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

1、《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③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④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提高生产力,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实现终极关怀。(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召唤人类互相关爱)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总结: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

辨别活着的价值、意义:

个人——人类

假恶丑——真善美

八、齐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九、作业: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文章结构板书设计

我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构造美好生活

何 追求知识 了解人类的心灵 全人类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真善美会

生 同情苦难者 不幸的儿童

可怜的老人

无辜的平民

……


2、《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③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④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提高生产力,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实现终极关怀。(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召唤人类互相关爱)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总结: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

辨别活着的价值、意义:

个人——人类

假恶丑——真善美

八、齐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九、作业: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文章结构板书设计

我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构造美好生活

何 追求知识 了解人类的心灵 全人类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真善美会

生 同情苦难者 不幸的儿童

可怜的老人

无辜的平民

……


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关键概念进行阐发。

2、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

3、能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学法建议】

1、思路清晰,文意畅达,阅读时注意探讨文中充满人生激情的句子。

2、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发。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2)名句分享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歌德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作者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②文章开头就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动力中哪一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   )   飓风(   )   濒临(   )   震颤(   )

俯瞰(   )   神秘(   )   呼号(   )   折磨(   )

2、第三节中“人的心灵”是指关于          的知识,“行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是指        知识,毕达歌拉斯的思想威力是指            知识。

二、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文结构为        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

              ,                 ,                          。   

第二部分为第2—4节,对人生的三个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自然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自然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

第4自然段,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这是基于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第三部分是第5节,总结上文:“               ,               。”

2、艺术特色

作为一篇随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尤其是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             ”、“                 ”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                                    ”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激情中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2、罗素在这篇文章中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呢?

※选修延伸

【师生互动】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

师:

4、《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苏教版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天空”专题中的其中一篇,是英国思想家、文学家罗素的名篇,此文生动清晰地写出了活着的三个理由,体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刻思索,也表达出作者对全人类的苦难的同情,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思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分析文章结构,揣摩文章语言

(2)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1) 掌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

(2) 学习将人生思索组织成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引导学生对整个人类苦难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能力有所差别,特别是对于人生思索这类重大哲学课题更是难以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比较简单的,应该简略处理。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和探究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感情,在探究中揣摩作者的人生观。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准备,播放《思索者》的画面。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 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活着的理由呢? (爱情、知识、孝敬等等)

(2)罗素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爱情、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朗读课文,正字正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罗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通过你们的回答,看出你们预习的效果很好。多媒体展示罗素简介,学生齐读。

5、《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筛选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式。练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教学方法:

学生诵读发现,以探究学习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老师: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考的苇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司马迁的内心挣扎,聆听屈原的泽畔行吟,深味莎士比亚的灵魂拷问。古今中外不乏伟大的思想者,今天让我们走近伟大的思想家罗素,聆听他的真情告白——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朗读课文,理清结构。

(1)我为什么而活着?

三、品读佳句

含英咀华,你一定收获很多,请与大家分享。

四、质疑讨论,分析课文

1、作者为什么渴望爱情?请筛选信息。

2、作者寻求哪些知识?请学生板演,并试图让他展现做题思路。

3、作者寻求到知识了吗?请介绍罗素在知识上的成就,师补充。

五、反馈矫正

4、作者所说的苦难内涵有哪些?你还有补充吗?请用你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解读。

5、他面对苦难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师频示补充。

保卫和平的战士

1954年12月,因美国试验了第一颗氢弹,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人类面临的危险》讲话。

1955年,他发起了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爱因斯坦签名运动,并筹备了世界各国科学家讨论废除核武器问题的会议。

1958年,他组织了核裁军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静坐示威,结果被判处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他卖掉古书,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

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了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中的一面旗帜。

六、巩固迁移

1、沐浴思想的圣辉,你一定有很多感触,请用200字左右写下来。

2、学生展示交流,师适时点评。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集相关爱情和知识的名言警句。

6、《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指导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重点讲析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 路》《婚姻与道德》等。他被称为: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2,未来时代的先知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设疑讨论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2,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先让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

3,作者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由此你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

(罗素为了这三个原因而活着,那么这三个原因是不是彼此孤立的呢?其实他们是彼此联系的,那么是通过什么联系的呢?又能从中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学生讨论,慢慢引导出来,比如“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4,问题: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比较好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说明理由。

(1)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

临绝望的边缘。“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

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典题拓展

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知道罗素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崇高而具有博大胸怀的人。知道人活着就要有一个目标,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在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你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 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忘掉自身!

也就是忘我!

找一件事情寄托所有的注意力!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平静自己不安的心灵,

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葛优《活着》

(3)因为生命短暂

因为未来不能假设

因为活着,一切就有可能

活着就是要去感觉去改变

就要表现的与死不同

人生就是活个过程

五、小结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是有区别的,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是有所不同的。同学们,好好设计一下你的人生蓝图,让我们朝着梦想中的那个目标去努力奋斗,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

7、《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为什么而活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板块二“伟大的情思”有两篇文章,也都属于问题探讨的要求。帕斯卡尔和罗素都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文章都具有理性的色彩,他们的思想深邃而丰富。帕斯卡尔在文中反复强调的是思想使脆弱渺小的人高贵伟大起来并有了尊严,而罗素阐述的实际上是自古以来人们追问无数次的问题——人的生存价值。教学时,还是通过多读,理解领悟短文的深邃思想。继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人生的认识,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的学习没有难度,可完全以学生自学为主。

目标要求:

1、品位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正确看待人生的价值,学会思考人生。

教时: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帕斯卡尔和罗素都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文章都具有理性的色彩,他们的思想深邃而丰富,让我们和哲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两篇哲理短文。

二、朗读

1、注意读音

帕斯卡尔 禽兽 苇草 飓风 遏制 濒临 震颤 俯瞰

(pà) (qín shòu) (wěi) (jù) (è) (bīn lín)(zhèn chàn)(kàn)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三、了解作者

1、帕斯卡尔(1 623—1 662),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者之一。作品有《给外省人》《辩护》等。 帕斯卡尔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思想家。他认为;人是完全地处于罪孽之中,要靠上帝的恩赐才能得到拯救,然而,他也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对人性、人生、社会、哲学和宗教等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探讨,他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以其论战的锋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而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

2、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大。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四、理解探讨第一篇

阅读文章,和同学交流以下问题,准备班级发言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法]帕斯卡尔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的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啊!

然而,这种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的愚蠢啊!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

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这一切的可悲,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

1、全文要表达一个什么观点?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2、标题“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用“苇草”比喻人,有什么含义?

(说明生命的脆弱。)

3、对“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句话如何理解?

(批评那些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4、“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中“这”指代什么?

(指思想的两面性。)

5、“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什么意思?

(指仅仅认识到可悲,而不再思考,是真正的可悲。)

6、阐发“这一切的可悲,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这句话的含义。

(帕斯卡尔认为要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即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这就是真实的人。“伟大”就在于人的思想进入无边的“宇宙”,它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正是思想赋予了人主宰世界的能力,使得人在自然中高于其他万物,在宇宙中有了绝对的优势。)

五、理解探讨第二篇

阅读文章,和同学交流以下问题,准备班级发言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罗 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1、罗素在文中提出三种人生激情,实际上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请分析。

(爱情——来自人的本能的美好情感的精神需求;知识——来自社会文明的个人立足社会的生存需求;同情——来自对他人的关心对苦难的恻隐。层层递进。)

2、如何认识罗素的悲观态度和人生态度?

(一方面,他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作者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减轻人间的悲苦,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无能为力,这又会使得他内心更加痛苦,而且作者自己也是苦难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他又接受这样的生存,说“值得活”,悲观而不绝望,悲观而有所期待。)

3、比较两文表达观点的方法有什么同与不同?

(同:开门见山,观点在前。不同:《人》表达观点是并列跳跃散文诗式的;《我》有三个小分论点,逐层递进。)

六、抄写、背诵文中精彩的句子。

8、《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二、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

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

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博爱和对人类的同情。你爱你的父母,也怜悯所有的农民。虽然实现你的理想一件很艰巨的事,但我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查找一下罗素的相关资料,下面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罗素?

生:罗素(1827~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师:很好。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一些资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介绍的呢?

生:成就方面。

师:他一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结果。除了知识成就方面,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方面的资料呢?(学生默然)

我这里也整理了一份罗素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希望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我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师读罗素的资料)

师:请问我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

生:三个方面,先介绍了罗素的爱情,再介绍了罗素的知识和成就、最后介绍了罗素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师:很正确。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的体现。我介绍罗素的时候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同学们看看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文章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一下罗素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将之概括出来。

生: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师: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生: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师:那么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师:作者在这里用诗意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追求,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呢?

生:应该指的是人类自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师:很正确。作者除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外,还同情人类的一切苦难。文章在第一段就讲到: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我们说,有追求应该是幸福的,作者为什么说苦海和绝望呢?

生:尽管罗素对人类苦难抱一颗同情之心,但同时他面对这些苦难时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同情心给他带来不安和痛苦,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老师刚才在介绍罗素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一点。

师:很好。文中第四段说到: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同学们讨论一下,并思考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地奉献给人类。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繁荣和美好。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看到了罗素这种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像罗素这样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境界。我们是不是该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呢?

下面我给出三个人物:司马迁、屈原、真的猛士,同学们先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包括所给出的人物,并且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讨论、写作,写完以后学生自读、交流)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悟,也体现出各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老师也写了一篇文字,仅供大家参考。(师读)

三、课堂小结

师: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学生闭目思考)

生: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生:人生短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我觉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很容易,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四、布置作业: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目标的实现在于平时的努力。一生既是漫长又是短暂的,它像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里,我们祝福也坚信同学们都会欣赏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提示:这里的人生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某段旅程。)

五、下课

附:

一、罗素资料:

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罗素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罗素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人们爱屋及乌,于1950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理由是“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曾2次因反战而入狱。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板书设计: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罗素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解除孤寂

看见天堂缩影

人类自身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饥饿的儿童

无助的老人

孤寂贫穷痛苦的世界

(分)

这就是

我的一生

(总)

被折磨的受害者

情澎湃、热情浪漫

不息求索、追求知识

捍卫和平、同情关爱

带来狂喜

三、写作范例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面对国难,毅然赴身湘流,他虽然死了,却告诉什么另一种活的方式。

鲁迅笔下的真的猛士,为了民族存亡,视死如归,他们无论生与死,都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不能平平庸庸、浑浑噩噩地活着。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而活着。

9、《还有人活着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生字:泰瓷墟揪赔

4、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天国福音、魂飞魄散、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10、《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上课,师生问好)

师: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有生必有死,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给出答案的问题。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好,下面,以前后左右四个同学为一组,互相采访交流。提一个要求,大家要讲大实话,不要因自己的回答可能被别人笑话而改变初衷,也不要去琢磨怎样的回答可能赢得掌声,一切出自内心,好吗?

(生兴奋地讨论,师巡视,到特别热烈或不够积极的小组,或倾听或参与。)

师:刚才的讨论很火暴啊,大家交流一下吧。谁第一个吃螃蟹?

生:(紧张)我为自己的每一个梦想而活着。

师:(卷作业本作话筒状)请问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生:做与众不同的人,过轰轰烈烈的一生。(生齐呼“哇”,然后鼓掌)

师:你很有激情,羡慕。

生:(勇敢状)说实话吗

师:当然。

生:说实话,以前没想过这问题。刚才想了一下,我是为活着而活着。(众讶然)

师:好象有点深奥哦。能具体说说吗?

生:很多年以前,我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既然来了,就应该活下去嘛。

师:对呀,每个人的出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好好活下去。好,下一位。

生:(抓耳挠腮,忸怩)我觉得是为吃饭而活着。(众笑,掌声)因为如果饭都吃不上,那你还有什么能量去做其他事呢?

师:呵呵,话丑理端。所以我们活着不仅要吃上饭,吃饱饭,还要吃好饭。好,L同学有话要说。

生: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每个人都是从天堂掉下来的天使,所以,我是在为寻找失去的那双使我能飞翔的翅膀而活。{热烈掌声)

师:太有诗意了。大家想想,那双翅膀是什么呢?

生:(杂然)梦想,勇气,希望......

师: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翅膀,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生:(忧郁、深沉)我为死亡而活着,为离开而活着。(众起哄)

师:给Z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时间,好吗?

生:我认为,人一出生,实际上就直接面对着死亡。死亡是必然,是终结,我们没有办法逃避。所以,明白这一点,我活着才有压力,也有动力。(热烈掌声)

师:Z同学的思考对我很有启发。有死做参照,生尤其可贵,活得必然更加精彩。好,下一位。

生:我刚才采访了同桌,她为不死而活着。(众笑)

师:呵呵,与Z同学刚刚相反。好,我们直接听听她的想法吧。

生:大家不要误会,我并不是想当老妖婆。“为活着而活着”,就是要尽力使自己生存下去,而且努力地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在世界上留下过痕迹。

师:很好,下面大家提名,你们大声喊出谁的名字,就由谁来作答,好不好。(生兴奋,开始杂然提名)

师:好,你是被第一个提名,你的想法是?

生:我为自己而活。虽然人们常说:没有我地球照样转,但我想要应为我在,地球转得更精彩(赞叹声)

师:这样的自信这样的勇敢,有锐气,欣赏!也许,每个人在宇宙面前,都是那么渺小,就像沙漠中的一粒沙,大海里的一滴水,自然界一个小小的喷嚏都足以毁灭很多人,就像这次印度洋海啸一样,很多时候,生命实在脆弱。但是,大千世界,每个人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

生:我为父母而活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亲人在死亡边上打旋的体验。(忽然哽咽,众惊讶)我爸爸曾经有两次差点永远离开我,妈妈也有一次,当时他们最放不下的就是我。幸好......(前排女生递给她纸巾)前段时间,QJ中学一个高三的学生因为压力大自杀,我妈妈说,他倒是解脱了,他的父母怎么办啊。我小学的一个同学,车祸死了,她妈妈一下子精神失常。所有这些,让我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所以,我活着一半为自己,一半为父母。(肃然,之后掌声)

师:谢谢PHY同学的发言。能体验到这种亲情,是幸福的事。的确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生:我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而活。如果我死了,爱我的人会伤心;如果我死了,就不能爱我所爱的人。(笑声掌声)

师:你的话很经典。爱我的人,我爱的人,概括了世间哪些最珍贵的情感呢?

生:(出乎意料的大声)爱情、亲情、友情。

师:是啊,“爱”,多么美丽温暖的字眼儿!只要有爱,就值得我们去歌唱;只要有爱,就值得活在这世上。

生:我是为音乐而活着,为超越周杰伦而活着。(哇,众呼)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忙碌失去了活力,我要用音乐去打动他们,带给人们一点美好的东西。

师:还有什么比拥有梦想更幸福呢。有梦才有远方,上帝帮助有梦者。还有啊,如果有一天,LH推出了专辑,大家记得在第一时间去买哦。

(众大呼:要他送啊,还要门票,第一排的)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愿LH同学美梦成真。(掌声)好了,通过以上的讨论,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归纳起来,大家活着的理由大致如下:一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作为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也如植物动物一样,首先维持机体,保全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就是这个意思。杰克.伦敦认为,人的正当作用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古语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大家活着的第二个理由是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当然,人活着的更高的境界,乃是超越自我利益,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今天大家都没有谈及,但是,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大家想想可那。

生:(七嘴八舌)屈原,杜甫,革命先烈,江姐,保尔......

师:是啊,正是有了那些为崇高的信仰而奋斗的人,人类才更有希望。他们的活,也因此而更有价值。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爱默生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希望大家从今天的探讨得到一点启发,进而认真思考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是如何思考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先介绍一下罗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他在将近100年的生涯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给人类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罗素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出表现罗素活着的理由的关键句子,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生自由朗读)

师:好了,罗素一生有哪几种追求呢?

生:爱情,知识,同情。

师:很好,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板书)

师: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生:它带给人狂喜,接触估计,使人看到天堂的神秘缩影。

师: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还有数字如何支配万物。

师:也就是关于人类的知识,还有?

生:关于自然的知识。

师:以及关于社会的知识。

师: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可以说是罗素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生:前两者把他带到天堂,后两者使他回到尘世。

师:哪一中是他真正的动力呢?

(生讨论,发言,师总结)

师: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贤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中。他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他终其一生,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 对照我们的讨论,可见,罗素的人生追求,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