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祖国山水多美丽》教学札记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年级教案:《祖国山水多美丽》教学札记一等奖
《祖国山水多美丽》教学札记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虽然,现在二年级还没有使用新教材,.但我还是紧紧抓住了“课改”的契机,以“老教材,新教法”这一思想指导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的行列中。下面,我就以《祖国山水多美丽》这一课的第二教时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祖国山水多美丽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三册第六课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悟读、表演、看录像,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海洋、森林、草原等图片。
2. 录音机、配乐磁带。
3. 有关祖国山水的课件。
4. 水彩笔、纤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作者从车窗往外望,看到了田野、高山、绿水,他用自己的双手把美景写下来,画下来送给了我们,让我们好好地去读一读,看一看,好吗?
1.自由朗读,2.找出写田野、高山、绿水的话,3.想想田野、高山、绿水分别有什么特点,4.在文中各找出一个字概括。(板书:大、高、宽)
5.指 名7.找出课文中的话读一读。
8.比较理解。
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田野大、山高、水面宽呢?请你读一读,比一比。
出示投影:
田野大 田野大得望不到边。
山高 山高得望不到顶。
水面宽 水面宽得望不到岸。
水面宽得望不到岸也可以怎么说?小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用词富有变化,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练习:
a.马路长。 。
b.老奶奶高兴。
9. 指10. 导感情朗读(出示课文3句话)
a. 指b. 名c. 读,d. 评议
e. 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用动作表演照片内容,请你猜猜是哪张照片。想一猜就对的有什么好办法?对,读懂课文是关键。
自由朗读,提出不懂之处。
游戏。(师表演, 生猜)
学生试着表演,表现田野、高山、绿水的美。
自己试------指名表演------师引读,生表演
四、深化课文,拓展延伸
火车继续往前跑,小作者从车窗往外看,看到的仅仅是田野、高山和绿水吗?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还会看到些什么呢?学着小作者的方法介绍一下。(出示图片:森林、大海、草原等图片,自由选择一张,模仿课文说话,说得好的以图片做奖励)
五、在音乐声中观看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出示课件)
六、回归整体,品读课文
是呀,祖国的山山水水看不完,祖国的山山水水美如画,让我们为拥有这样美丽的祖国而自豪吧,让我们怀着对祖国的喜爱之情,来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七.展开想象,自由作画
让我们拿起手中七彩的画笔,用灵巧的双手画下你喜爱的祖国美景吧!
教学札记:新课程理念提出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更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 鉴此,课前,教室里播放《我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的歌曲旋律,屏幕上投影着美丽的山水画面,黑板上飞驶着一列长长的火车。我认为,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找一找。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在文中各找出一个字概括田野、高山、绿水的特点,这不仅是在训练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而且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训练。 2、比一比。从概括的语言又回到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然后进行三组句子的比较理解,这样,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写作上的启发,(不光要把句子写具体,还要富有变化,这样,读起来才更有味道。)快乐的表情洋溢在他们脸上的时候,这难道不是教师最快乐的事情吗? 3、猜一猜。小学生爱比试,以游戏的形式来“猜一猜”,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达到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 4、演一演。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层次,以自身的理解来进行动作表演,既适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开发了学生智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举三得的目的。 5、说一说。这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进一步延伸。学生词汇的积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应该得法于课内的。因此,模仿课文片段进行说话训练,这也是口头作文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深化课文理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6、看一看。从课文中的语言转换为屏幕中的图片,把抽象变成了具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深层次上又大大迈进了一步;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7、画一画。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审美能力后,应该把这一种能力进一步拓展提高,让它们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变“死课堂”为“活课堂”的一种具体体现,达到了动口、动脑、动手的目的。
2、三年级教案:《祖国山水多美丽》教学札记
《祖国山水多美丽》教学札记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虽然,现在二年级还没有使用新教材,.但我还是紧紧抓住了“课改”的契机,以“老教材,新教法”这一思想指导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的行列中。下面,我就以《祖国山水多美丽》这一课的第二教时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祖国山水多美丽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三册第六课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悟读、表演、看录像,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海洋、森林、草原等图片。
2. 录音机、配乐磁带。
3. 有关祖国山水的课件。
4. 水彩笔、纤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作者从车窗往外望,看到了田野、高山、绿水,他用自己的双手把美景写下来,画下来送给了我们,让我们好好地去读一读,看一看,好吗?
1.自由朗读,2.找出写田野、高山、绿水的话,3.想想田野、高山、绿水分别有什么特点,4.在文中各找出一个字概括。(板书:大、高、宽)
5.指 名7.找出课文中的话读一读。
8.比较理解。
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田野大、山高、水面宽呢?请你读一读,比一比。
出示投影:
田野大 田野大得望不到边。
山高 山高得望不到顶。
水面宽 水面宽得望不到岸。
水面宽得望不到岸也可以怎么说?小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用词富有变化,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练习:
a.马路长。 。
b.老奶奶高兴。
9. 指10. 导感情朗读(出示课文3句话)
a. 指b. 名c. 读,d. 评议
e. 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用动作表演照片内容,请你猜猜是哪张照片。想一猜就对的有什么好办法?对,读懂课文是关键。
自由朗读,提出不懂之处。
游戏。(师表演, 生猜)
学生试着表演,表现田野、高山、绿水的美。
自己试------指名表演------师引读,生表演
四、深化课文,拓展延伸
火车继续往前跑,小作者从车窗往外看,看到的仅仅是田野、高山和绿水吗?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还会看到些什么呢?学着小作者的方法介绍一下。(出示图片:森林、大海、草原等图片,自由选择一张,模仿课文说话,说得好的以图片做奖励)
五、在音乐声中观看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出示课件)
六、回归整体,品读课文
是呀,祖国的山山水水看不完,祖国的山山水水美如画,让我们为拥有这样美丽的祖国而自豪吧,让我们怀着对祖国的喜爱之情,来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七.展开想象,自由作画
让我们拿起手中七彩的画笔,用灵巧的双手画下你喜爱的祖国美景吧!
教学札记:新课程理念提出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更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 鉴此,课前,教室里播放《我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的歌曲旋律,屏幕上投影着美丽的山水画面,黑板上飞驶着一列长长的火车。我认为,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找一找。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在文中各找出一个字概括田野、高山、绿水的特点,这不仅是在训练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而且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训练。 2、比一比。从概括的语言又回到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然后进行三组句子的比较理解,这样,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写作上的启发,(不光要把句子写具体,还要富有变化,这样,读起来才更有味道。)快乐的表情洋溢在他们脸上的时候,这难道不是教师最快乐的事情吗? 3、猜一猜。小学生爱比试,以游戏的形式来“猜一猜”,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达到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 4、演一演。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层次,以自身的理解来进行动作表演,既适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开发了学生智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举三得的目的。 5、说一说。这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进一步延伸。学生词汇的积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应该得法于课内的。因此,模仿课文片段进行说话训练,这也是口头作文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深化课文理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6、看一看。从课文中的语言转换为屏幕中的图片,把抽象变成了具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深层次上又大大迈进了一步;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7、画一画。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审美能力后,应该把这一种能力进一步拓展提高,让它们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变“死课堂”为“活课堂”的一种具体体现,达到了动口、动脑、动手的目的。
3、二年级教案:《祖国山水多美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虽然现在二年级还没有使用新教材,但我还是紧紧抓住了“课改”的契机,以“老教材、新教法”这一思想指导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的行列中。下面我就以《祖国山水多美丽》这一课的第二教时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三册第六课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悟读、表演、看录像,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 海洋、森林、草原等图片。
2. 录音机、配乐磁带。
3. 有关祖国山水的课件。
4. 水彩笔、纤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作者从车窗往外望,看到了田野、高山、绿水,他用自己的双手把美景写下来,画下来送给了我们,让我们好好地去读一读,看一看,好吗?
1.自由朗读。
2.找出写田野、高山、绿水的话。
3.想想田野、高山、绿水分别有什么特点。
4.在文中各找出一个字概括。(板书:大、高、宽)
5.指名7.找出课文中的话读一读。
8.比较理解。
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田野大、山高、水面宽呢?请你读一读,比一比。
出示投影:
田野大田野大得望不到边。
山高山高得望不到顶。
水面宽水面宽得望不到岸。
水面宽得望不到岸也可以怎么说?小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用词富有变化,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练习:
a.马路长。
b.老奶奶高兴。
9.指导感情朗读(出示课文3句话)
a. 指名读并评议。
e. 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用动作表演照片内容,请你猜猜是哪张照片。想一猜就对的有什么好办法?对,读懂课文是关键。
自由朗读,提出不懂之处。
游戏。(师表演,生猜)
学生试着表演,表现田野、高山、绿水的美。
自己试------指名表演------师引读,生表演
四、深化课文,拓展延伸
火车继续往前跑,小作者从车窗往外看,看到的仅仅是田野、高山和绿水吗?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还会看到些什么呢?学着小作者的方法介绍一下。(出示图片:森林、大海、草原等图片,自由选择一张,模仿课文说话,说得好的以图片做奖励)
五、在音乐声中观看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出示课件)
六、回归整体,品读课文
是呀,祖国的山山水水看不完,祖国的山山水水美如画,让我们为拥有这样美丽的祖国而自豪吧,让我们怀着对祖国的喜爱之情,来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七.展开想象,自由作画
让我们拿起手中七彩的画笔,用灵巧的双手画下你喜爱的祖国美景吧!
教学札记: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更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鉴此,课前,教室里播放《我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的歌曲旋律,屏幕上投影着美丽的山水画面,黑板上飞驶着一列长长的火车。我认为,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找一找。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在文中各找出一个字概括田野、高山、绿水的特点,这不仅是在训练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而且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训练。
2、比一比。从概括的语言又回到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然后进行三组句子的比较理解,这样,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写作上的启发,(不光要把句子写具体,还要富有变化,这样,读起来才更有味道。)快乐的表情洋溢在他们脸上的时候,这难道不是教师最快乐的事情吗?
3、猜一猜。小学生爱比试,以游戏的形式来“猜一猜”,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达到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
4、演一演。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层次,以自身的理解来进行动作表演,既适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开发了学生智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举三得的目的。
5、说一说。这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进一步延伸。学生词汇的积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应该得法于课内的。因此,模仿课文片段进行说话训练,这也是口头作文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深化课文理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6、看一看。从课文中的语言转换为屏幕中的图片,把抽象变成了具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深层次上又大大迈进了一步;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7、画一画。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审美能力后,应该把这一种能力进一步拓展提高,让它们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变“死课堂”为“活课堂”的一种具体体现,达到了动口、动脑、动手的目的。
4、二年级教案:《祖国山水多美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能仿照课文中的写景段式说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软件《祖国山水多美丽》
2、生字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1、复习生字词语:A、出示生字卡 开双轨火车(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其余同学看卡片在桌子上书写记字形)
B、听写:(野 照 宽 撒 渔 肩)
C、对照生字,学生自行纠错。
2、复习课文: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火车像骏马;在祖国的原野上奔驰, 车窗像照相机,拍下了一张张活动的照片,请回忆,课文中具体写到了哪几幅照片?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田野、高山、绿水)
(二)、学习第二段(田野) (屏幕出现田野的照片和课文)
1、指名读第2 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A、(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B、师质疑:屏幕显示:(一条条大道,把绿色的田野分成一块块的。)
(a)、一条条可否改成一条,为什么?(联系后面的一块块理解)
(b)、在第一段、第三段找出相同类型的词语
(c)、补充:
一座座( ) 一张张( ) 一列列( )
一群群( ) 一片片( ) 一艘艘( )
2、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话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A、田野好大好大,大得望不到边。(屏幕显示)
a、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名?读一读,评点(读音稍延长,读出田野的广阔)
b、改变句子朗读,体会句子中的感情。
显示:哇!田野好大好大,大得望不到边。(惊奇)
啊!田野好大好大,大得望不到边。(赞美)
c、朗读指导(略)
B、一条条大道,把绿色的田野分成一块块的。
а、你喜欢这一句吗?为什么?
ь、朗读指导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快速默读第三、四两段,讨论:二、三、四、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导:相同或相似课文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
(三)学法指导:(显示学法)
1、读一读,想一想这张照片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想、问)
2、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3、有感情朗读整段话。
(四)运用学法,四人小组讨论学习三、四两段,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反馈(屏幕显示第三段课文和高山的照片)
1、第三段:A:这张照片是高山,有什么特点?
B:在这段话中,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注:手牵着手,户挨着户:把山当作人来写,紧紧靠在一起,像好
朋友,好兄弟,友好、团结、亲密)
C:你喜欢这段话中哪一句,为什么,请读一读。(朗读指导)
D: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屏幕显示绿地照片和第四段课文)
2、第四段:A: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像刚才老师这样向同学提问,请同学来回答。
5、二年级教案:祖国山水多美丽
教学目标:认读生字“望”、“肩”、“宽”、“岸”、“撒”、“网”、“捕”;解词语“挨着”、“渔船”、“星星点点”;会用句式说话。(知识与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三幅图的意思,学会用句式说话。
教学难点:理解“渔船星星点点”这个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渗透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4分钟)
T:你坐过火车、汽车去外地旅游吗?你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1分钟)
老师也去过我们祖国好多地方旅游,并且拍下了一些美丽的照片,你们想看吗?(图片欣赏,配解说词)
T: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我们忍不住会说“祖国山水多美丽啊”!(出示课题,齐读) 有一位小朋友也拍了许多照片,你们想看吗?那么就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找一找小作者拍了哪些照片?找到了读给同桌听听。
二、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三、研究三张照片。
(一)T:谁来说说小作者拍下了哪些照片?(随机出示3张照片)
要求说完整话,指2—3人说。
S小作者拍下了( )张照片,一张是( ),一张是( ),还有一张是( )。
(2)T:选择你喜欢的照片,把它的美丽景色说给同桌听听。
(二)以“田野”为例:(出示放大照片)
T:谁来说说田野的景色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拨)。
T:你们讲的都不错,谁来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段落)
随机进行生字教学“望”。(这里有几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朗读指导。(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大,怎么大?大得怎么样?“望不到边”)
T:那么谁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呢?
用“田野( ),大得( )”说话。(出示句式)
T:哪些小朋友研究这两张照片的?(指名说)
以高山为例:
T:你来说说它美在哪里?
谁还有补充吗?(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拨)
T:谁来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段落)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随机进行生字教学“肩”。
朗读指导。高,怎么高?高的怎么样?“望不到顶”
T:那么谁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呢?
山( ),高的( )。(出示句式)
哪些小朋友研究了绿水这张照片?
T:谁来说说绿水的景色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拨)
谁还想说说?
T:谁来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段落)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随机进行生字教学“宽”、“岸”、“渔”“撒”、“网”。
理解词语“星星点点”:从哪里看出星星点点?
朗读指导。
宽 ,怎么宽?宽得怎么样?“望不到岸”
T:那么谁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呢?
水面( ),宽得( )。(出示句式)
四、整体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三张照片及三段话)
T:看了这3张美丽的照片你最想说什么?
那就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吧!
五、拓展延伸。
出示照片 “公路”,公路( ),长得( )。
T:是啊,祖国真美啊,这是我们元通的一条公路,谁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
六、小结,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
T:我们的祖国很美,你想对祖国说句什么话吗?
就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吧!
七、生字复习,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机动)
老师还去了广西桂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你瞧,远处那一座座高山,手牵着手,肩挨着肩。
6、二年级上册:祖国山水多美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山水的美丽景色,初步培养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3、仿效课文中的句子,把句式“什么像什么”的句子写完整。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叠词的特点,学会运用;通过2、3、4段课文的学习,知道祖国的田野、高山、绿水都很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把车窗比作照相机”;仿效课文中的句子,把“什么像什么”的句子写完整。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祖国”,问: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叫中国)教师讲述:我们的祖国形状像大公鸡(出示地图)我们的祖国有许多高山(泰山、喜马拉雅山等)有许多大河(长江、黄河等)板书:这许多山山水水就叫做”山水”。这些山河非常美丽。板书:多美丽。
2、回顾第2册中学过有关祖国山河美的课文。《祖国到处有欢乐》
3、教师引入本文:这篇课文写祖国哪些山河很美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录音读课文,标号自然段,课文写了“祖国哪些山水”?
三、自学字词,检查预习。
1、自学字词
(1)边读边划出生字及词语,读准发音。
(2)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3)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4)分节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节,及时正音。
3、看卡片读出字、词。
4、讨论理解的词语。
四、读议第1节。
1、指名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这一节有几句话?(3句)
2、指名读第一句。“轰隆隆,轰隆隆”指什么声音?(火车开动的声音。)
3、指名读第2句。
火车像什么?板书:“骏马”
什么叫”骏马”?(跑得很快的马。)
骏马在什么地方跑得欢?理解“原野。”(指广阔的平地、田野。)
比较句子(1)骏马在原野上跑得快。
(2)骏马在原野上跑得欢。
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第2句好因为在火车里能看见祖国的美丽山河,心里高兴,所以用跑得欢比较好。这里的“欢”也包含快的意思。)
指导用与愉快的心情读这句话。
4、指名读第3句话。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车窗比作照相机。)为什么把车窗比作照相机?(照相机能把镜头外面的景物拍成照片,透过车窗可以使人们将外面的景物印在脑子里,所以把车窗比作照相机。)为什么说拍下了一张张活动的照片?(照相机拍的照片是不会动的,火车在向前奔跑,从车窗里看到的景物是一闪而过的,所以说车窗拍下的是活动的照片。)
比较:“一张”与“一张张”。
(“一张”表示只有一张;“一张张”表示数量多,不止一张。)
5、齐读第1段,用带有喜悦的心情来读。
五、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抽读本课学习的生字词语。
2、指导书写。
3、作业
7、三年级教案:《七色花》教学札记
今天和一个老师交流,《七色花》一课,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当时她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说了很多种,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没有这一片,她根本回不来,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这片花瓣帮助了全城的人。……老师逐个引导分析,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
我说,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但是在内心,他们不一定接受。这位老师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方面,不等于不引导,他随便瞎说也不管。我说,是的,尊重是一方面,价值引导又是一方面,不能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们应有的价值引导。但是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就说到北极去吧,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能说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把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请看这位老师跟我说的她做的这样一个小实验。她说,昨天给学生发了一个通知:“告家长书家长同志:您好!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教育局党委定于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组织全系统听党课,我校为大会主会场。因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周四中午12:10分放学,下午不上学,在家里完成作业,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小学* 月*日”让学生找认为最重要的话,学生找了好多条,诸如十六大胜利召开;组织听党课;家长监督完成作业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课。
为什么会这样?对孩子来说,下午不上课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值得为这个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们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种感觉吧。为什么孩子们都找不到这一句,老师觉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太差了。
我说,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找,他们是在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找什么。老师希望我们找的肯定是最有意义的,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的怎么能找出来,那不是意味着我不爱上学吗?那位老师频频点头。
长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说假话,空话的习惯,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很难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你们要听什么,爱听什么,我就说什么。这是多么悲哀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悲哀,让课堂呈现她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让语文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色彩。
8、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祖国山水多美丽》教学札记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悟读、表演、看录像,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海洋、森林、草原等图片。
2. 录音机、配乐磁带。
3. 有关祖国山水的课件。
4. 水彩笔、纤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作者从车窗往外望,看到了田野、高山、绿水,他用自己的双手把美景写下来,画下来送给了我们,让我们好好地去读一读,看一看,好吗?
1.自由朗读,2.找出写田野、高山、绿水的话,3.想想田野、高山、绿水分别有什么特点,4.在文中各找出一个字概括。(板书:大、高、宽)
5.指名7.找出课文中的话读一读。
8.比较理解。
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田野大、山高、水面宽呢?请你读一读,比一比。
出示投影:
田野大 田野大得望不到边。
山高 山高得望不到顶。
水面宽 水面宽得望不到岸。
水面宽得望不到岸也可以怎么说?小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用词富有变化,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练习:
a.马路长。。
b.老奶奶高兴。
9.指10.导感情朗读(出示课文3句话)
a.指b.名c.读,d.评议
e.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用动作表演照片内容,请你猜猜是哪张照片。想一猜就对的有什么好办法?对,读懂课文是关键。
自由朗读,提出不懂之处。
游戏。(师表演,?生猜)
学生试着表演,表现田野、高山、绿水的美。
自己试------指名表演------师引读,生表演
四、深化课文,拓展延伸
9、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七色花》教学札记
今天和一个老师交流,《七色花》一课,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当时她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说了很多种,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没有这一片,她根本回不来,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这片花瓣帮助了全城的人。……老师逐个引导分析,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
我说,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但是在内心,他们不一定接受。这位老师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方面,不等于不引导,他随便瞎说也不管。我说,是的,尊重是一方面,价值引导又是一方面,不能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们应有的价值引导。但是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就说到北极去吧,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能说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把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请看这位老师跟我说的她做的这样一个小实验。她说,昨天给学生发了一个通知:“告家长书家长同志:您好!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教育局党委定于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组织全系统听党课,我校为大会主会场。因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周四中午12:10分放学,下午不上学,在家里完成作业,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小学* 月*日”让学生找认为最重要的话,学生找了好多条,诸如十六大胜利召开;组织听党课;家长监督完成作业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课。
为什么会这样?对孩子来说,下午不上课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值得为这个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们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种感觉吧。为什么孩子们都找不到这一句,老师觉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太差了。
我说,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找,他们是在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找什么。老师希望我们找的肯定是最有意义的,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的怎么能找出来,那不是意味着我不爱上学吗?那位老师频频点头。
长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说假话,空话的习惯,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很难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你们要听什么,爱听什么,我就说什么。这是多么悲哀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悲哀,让课堂呈现她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让语文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色彩。
10、三年级教案: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妙用情境》教学实录
整体感知时——入境激趣
师:在整体感知时创设情境,首先应根据课文内容,从具体的整体情境出发,决定情境的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如语言描述、图画表现、音乐渲染等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小珊迪》一课的导入部分。
师: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播放《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
师:说说唱了什么内容?
生: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
师:是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过着多么幸福的生活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世界的劳动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小珊迪》!]
[评析]这个片断是用歌颂现在美好生活的歌曲和教师低沉、压抑的暗示性语言相比较,在强烈的对比中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特定的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情引起关注,激发情感,使之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为加深其内心感受和体验作好准备。
生:花这么长时间听一首歌,有价值吗?
师:这正是教者的匠心所在。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一个“情”字,就是要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完成对学生情感的渲染、情感的激发、情感的调动,为学生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敬佩之心,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生活的批判揭露之情埋下伏笔。
师:在这里,我们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充分地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再看这个片断——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的导入部分。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
师: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呱呱叫的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起来落在井沿上)。(戛然而止)
生:(迫不及待)老师,接着呢?
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
学生迅速翻开课本读起来。]
[评析]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加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在这时候却“戛然而止”,这样欲扬先抑,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了激发,处于一种积极求知、急于获取信息的状态,然后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切己体察,披文入情,自然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感悟自得,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质疑探究处——以境解疑
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的探究学习,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巧妙设置情境,通过具体情境的作用,学生容易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产生。这样,我们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中释疑解难,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师:先看词语教学的范例。
【课件展示:斯霞老师教“饱满”一词。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个句子?
生:菜籽结得多饱满。
生: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微一挺,头微微抬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边走边问:“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很饱满?
于是,全体学生个个昂首挺胸,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
[评析]从上例可以看出,斯霞老师正是巧妙运用体态语,用自己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情境,以引导学生完成对“饱满”一词的抽象意义的理解。
师:的确,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使教学过程既实又活,富有灵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并系统化,其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师:上面是词语教学问题的解决。那么,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又是如何在情境的运用中得以有效地突破和解决呢?《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由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组成。第一次对话较容易理解,学生一读就懂,理解后两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片断二。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师:真会提问题。要想知道为什么,先来做个小实验。
师:(指导学生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很小。
生:平时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评析]学生质疑后,便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青蛙在井底看天,视线被井所局限”这个情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寓言作了铺垫。
师:在此处,教师并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学生在演示中既创设了情境,又理解了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坐井观天》教学的难点同其他寓言故事的教学一样,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和体验来理解文中寓言,而不是仅仅把教师的分析
11、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阶
jiē
J
阝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12、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11.《纸奶奶的生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